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主要偏重于“术”的研究与探讨,即“怎么说”,对“说什么”即“道”的重视不够。教师应从说的目的入手,解决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探索新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训练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头表达;道;术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52-02
[作者简介]陈宁(1969—),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秀峰区西山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有不少的真知灼见。但笔者认为,众多的见解中,主要偏重于“术”的研究与探讨,即“怎么说”,对“说什么”即“道”的重视不够。本文就口头表达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即口头表达“术”与“道”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术”与“道”的关系
“术”与“道”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本文所说的“术”是指学生口头表达的技巧,而“道”却指的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固然,高明技巧的掌握是能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与此对应的“道”,即对口头表达的认识(为什么说)、口头表达的内容(说什么)、口头表达的积累(包括技巧和内容)则更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说的内容与方法二者并重,且“道”在“术”先。
强调方法与内容并重,且“道”在“术”先,在学生口头表达方面,指的是“能说会道”。在教学中,语言规范训练、语言表达逻辑训练、表情训练、反应提示训练等这一切都是“术”的展现。当然,没有这样“术”的提高,学生不可能成之一个“能说会道”者,但笔者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能说会道”,只能说是“巧舌如簧”而已。在术的内容涵盖了这么多之后,那么什么又是道,道的内容还剩下多少?笔者认为,道和术最大的差别,在于培养的不是“能说会道”之人,而是优秀的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应对所关心的问题的方式,这些才是“道”的内容。可以这么说,“术”的掌握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嘴巧”的人,但是没有道的提升,就无法有质的飞跃。而“道”的形成,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能说会道”之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以往的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在“术”上已下不少功夫,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训练、生生对话训练,在课外延伸中的演讲、说故事的训练等。这些训练,无不在“术”上下功夫,评分标准无不从内容、表情、语音语调等方面作出规定,特别是各级的“说”的比赛,更是精彩纷呈。那些优秀者均充分地体现出选派教师长期训练的结果。但其实,诸如用语的讲究与禁忌、举止的规范、穿着表情各个方面,这些仅能算是一些技术性的细节。这些对推动学生口语表达的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不是培养小学生口头表达的根本。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口头表达的目标定位为“交际的工具”,而对其“人文功能”却完全放弃。如此,所谓口头表达的培养仅成为一些演说技巧的训练,而其中的能力培养仅为一些机械的、程式化、套路化的呆板的训练。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迷失了对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本位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讲到此,我们对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应该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词:回归。所谓“回归”,即让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回归到提高其人文素质上来,即前文所讲到的“术”与“道”二者并重,且“道”在“术”先。如何做才算回归呢?
(一)从说的目的入手
口头表达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实用性目的,实现这一目的主要通过各种应用的口语交际。第二个目的是非实用的,即审美、愉悦的目的,要求其独创性,虚构性和想象力等。由此,小学生应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以达到非实用的、审美、愉悦的目的。
(2)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从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以及教学改革趋势方面来说,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应该转换到侧重人文精神培养和美育目标上。因而,小学生的口头表达将以文学鉴赏和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为训练方向,强调独特见解和创作能力培养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任务。
(三)解决怎么说的问题
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感悟而产生说的冲动,即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和生活的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其说的冲动,再辅以技法的训练,形成学生表达的生活性,即“功夫在诗外。”
(四)探索新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训练体系
笔者尝试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对小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建立一个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训练的新模式:阅读(观摩、观察)——朗读——积累——感悟——技巧训练。首要训练的不是“说”,而是“读”,让学生读课内、课外的书,更多的是“读”(观察)生活,还包括让学生看电视节目等。让学生的“说”建立在坚实“读”的基础上,这是“源”,是“本”。而朗读,不仅仅是语音语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精神和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这样的训练,不能是一次性的,应该常态化,让学生不断积累,形成多层次的构建。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才能进入“感悟”这一核心环节。何为“感悟”?实际上是建立在观察、感受、联想和想象及思维四种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感悟过程体现为观察、感受、联想和想象、思维(思考分析)的过程,这过程包括观照、静思、活参、顿悟的过程。作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要抓住感悟的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的感悟,二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可说是“语感”)。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应占更多的比重。通过阅读(或观察)指导,使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积累的知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即从中“悟”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由此激发学生说的冲动。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再辅以口头表达的技巧的训练,也就是方法(“术”)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颜玉秀.让小学生享受英语学习过程[J].吉林教育,2010(2).
[2]孙春艳.培养朗读兴趣注重朗读指导[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第2卷 第17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头表达;道;术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52-02
[作者简介]陈宁(1969—),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秀峰区西山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有不少的真知灼见。但笔者认为,众多的见解中,主要偏重于“术”的研究与探讨,即“怎么说”,对“说什么”即“道”的重视不够。本文就口头表达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即口头表达“术”与“道”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术”与“道”的关系
“术”与“道”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本文所说的“术”是指学生口头表达的技巧,而“道”却指的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固然,高明技巧的掌握是能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与此对应的“道”,即对口头表达的认识(为什么说)、口头表达的内容(说什么)、口头表达的积累(包括技巧和内容)则更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说的内容与方法二者并重,且“道”在“术”先。
强调方法与内容并重,且“道”在“术”先,在学生口头表达方面,指的是“能说会道”。在教学中,语言规范训练、语言表达逻辑训练、表情训练、反应提示训练等这一切都是“术”的展现。当然,没有这样“术”的提高,学生不可能成之一个“能说会道”者,但笔者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能说会道”,只能说是“巧舌如簧”而已。在术的内容涵盖了这么多之后,那么什么又是道,道的内容还剩下多少?笔者认为,道和术最大的差别,在于培养的不是“能说会道”之人,而是优秀的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应对所关心的问题的方式,这些才是“道”的内容。可以这么说,“术”的掌握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嘴巧”的人,但是没有道的提升,就无法有质的飞跃。而“道”的形成,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能说会道”之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以往的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在“术”上已下不少功夫,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训练、生生对话训练,在课外延伸中的演讲、说故事的训练等。这些训练,无不在“术”上下功夫,评分标准无不从内容、表情、语音语调等方面作出规定,特别是各级的“说”的比赛,更是精彩纷呈。那些优秀者均充分地体现出选派教师长期训练的结果。但其实,诸如用语的讲究与禁忌、举止的规范、穿着表情各个方面,这些仅能算是一些技术性的细节。这些对推动学生口语表达的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不是培养小学生口头表达的根本。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口头表达的目标定位为“交际的工具”,而对其“人文功能”却完全放弃。如此,所谓口头表达的培养仅成为一些演说技巧的训练,而其中的能力培养仅为一些机械的、程式化、套路化的呆板的训练。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迷失了对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本位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讲到此,我们对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应该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词:回归。所谓“回归”,即让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回归到提高其人文素质上来,即前文所讲到的“术”与“道”二者并重,且“道”在“术”先。如何做才算回归呢?
(一)从说的目的入手
口头表达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实用性目的,实现这一目的主要通过各种应用的口语交际。第二个目的是非实用的,即审美、愉悦的目的,要求其独创性,虚构性和想象力等。由此,小学生应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以达到非实用的、审美、愉悦的目的。
(2)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从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以及教学改革趋势方面来说,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应该转换到侧重人文精神培养和美育目标上。因而,小学生的口头表达将以文学鉴赏和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为训练方向,强调独特见解和创作能力培养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任务。
(三)解决怎么说的问题
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感悟而产生说的冲动,即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和生活的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其说的冲动,再辅以技法的训练,形成学生表达的生活性,即“功夫在诗外。”
(四)探索新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训练体系
笔者尝试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对小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建立一个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训练的新模式:阅读(观摩、观察)——朗读——积累——感悟——技巧训练。首要训练的不是“说”,而是“读”,让学生读课内、课外的书,更多的是“读”(观察)生活,还包括让学生看电视节目等。让学生的“说”建立在坚实“读”的基础上,这是“源”,是“本”。而朗读,不仅仅是语音语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精神和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这样的训练,不能是一次性的,应该常态化,让学生不断积累,形成多层次的构建。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才能进入“感悟”这一核心环节。何为“感悟”?实际上是建立在观察、感受、联想和想象及思维四种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感悟过程体现为观察、感受、联想和想象、思维(思考分析)的过程,这过程包括观照、静思、活参、顿悟的过程。作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要抓住感悟的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的感悟,二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可说是“语感”)。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应占更多的比重。通过阅读(或观察)指导,使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积累的知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即从中“悟”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由此激发学生说的冲动。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再辅以口头表达的技巧的训练,也就是方法(“术”)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颜玉秀.让小学生享受英语学习过程[J].吉林教育,2010(2).
[2]孙春艳.培养朗读兴趣注重朗读指导[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第2卷 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