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以下简称“信息学业水平测试”)的看法,在学生参加完测试后,我们随机抽取了三所学校(一所城区四星高中、一所城区三星高中、一所农村四星高中)九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学生对学业水平测试的看法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93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在不同场次考试对学生成绩存在一定影响。信息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安排一般为2天~4天,每天6个场次。参与调查的学生基本平均分布在各个场次。对于“在不同场次考试对成绩是否有影响”的调查,46.65%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42.8%的学生认为“略有影响”,10.55%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
2.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测试成绩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从调查数据看,认为能完全真实反映自己信息技术水平的仅占4.06%,认为能基本反映的占52.54%,认为不能真实反映自己水平的占43.41%。
3.学生评价自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主要依据是操作熟练程度。选择“操作熟练程度”选项的占63.69%,选择“对计算机知识懂得多”的占21.7%,而选择“考核成绩”的仅占14.6%。
4.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般。学生中有14%认为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非常好,21%的学生认为比较好,57%的学生认为一般,另有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学生在已经通过省级测试并完成了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后还给出这样的回答,令人颇感意外。
5.学生比较喜欢的测试方式是“上机测试”。在学生比较喜欢的测试方式调查中,位居第一的是“上机考试”,占67.75%,位居第二的是“作品方式”,占21.5%,选择“试卷笔试”占10.75%。
6.近三成学生认为信息学业水平测试需要改革。在对现行信息学业水平测试方式的评价上,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一是“有很大局限性、片面性,必须改革”,有146人选择,占29.61%;二是“虽然问题多,但勉强能用”,有271人选择,占54.79%;三是“很好”,有76人选择,占15.42%。
7.超过九成学生认为信息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应该继续开设信息技术课。我省信息学业水平测试从2009年开始调整为每年12月测试。测试结束后,学校仍然可以继续开设信息技术课,但多数学校实际上并没有开设,这有悖课程改革要求。在关于“信息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信息技术课是否需要开设”的调查中,选择“没有必要”的仅占5.48%,选择“可以开设到高二结束”的占26.57%,选择“可以开设到高三上学期”的占67.95%,位居三个选择项之首。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非常之高,这一结果也出乎调查者意料。
8.学生认为信息学业水平测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测试的公平、公正问题。归纳起来,学生认为测试试题的不一致性、测试设备的不一致性、测试时间的不一致性是使测试有失公允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测试时间、测试形式、试题编制等方面。如,建议测试时间应与其他学科同步或安排在高二学年结束前进行;测试形式可以考虑理论部分采用笔试,操作部分采用上机与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进一步发挥测试结果的作用,给最高等级(如A等)学生加分;希望试题能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等。
二、问题与启示
作为一项省级测试,并且作为高考的准入资格,公平、公正历来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结合测试流程,我们认为学生的分析还是比较客观的,在很多方面确实存在影响公平、公正的因素。从测试试题来说,同一场次学生抽取了不同试卷,试卷难度存在差异,并且前面场次出现过的试卷,在后面场次仍然会出现,这就造成了试题难度上的不公平。从测试设备来说,不同考点学校使用不同的设备,即使同一所学校,测试设备也不完全一样,有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故障,影响测试的正常进行,导致测试结果相对不公平。从测试时间来说,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心理上和试题上。参与调查的学生均不愿意参加开始场次的测试,认为参加后面场次测试,有可能获得前面场次已经考过的试题,还可能得到教师的辅导,从而增加自己通过的几率。客观地说,任何事情要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作为设计者,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这次调查至少给我们以下两点启示。
1.优化测试设计,实现相对公平、公正
从试题编制来说,优化试题编制、开发新的题型、平衡试卷难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优化试题编制是指,编制的试题要有较好的检测信度和效度,避免一些低效题、无效题进入题库。开发新的题型则是针对目前测试题型单调而提出来的,现行测试试题只有选择题和操作题,且操作题只有限定性操作,学生没有任何创造的空间。今后可以增加分析题、创作题等新题型。平衡试卷难度相对难于实现,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比较大,因为要做好这项工作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原始试题的质和量,二是组卷审核。
从测试形式来说,以现有的技术和条件,很难通过单一的“上机操作”方式来解决公平、公正问题。但如果将测试内容分解为理论与实践操作两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测试形式,可能更利于解决这一问题。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赞成通过“笔试+上机操作”的形式进行测试,甚至还有学生提出用“笔试+上机操作+作品”的形式。针对理论知识部分,通过笔试能解决所有学生使用不同试卷的问题。实践操作部分还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典型应用操作(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网络应用等),主要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操作,在实施策略上也可吸收理科实验操作的经验,事先公布基本要求及试题,测试时由学生抽签选择;另一部分为创作(如制作动画、平面广告、视频编辑、专题网站等),可由学生根据个性特长选择操作测试,充分落实“全面+特长”的新课程理念。当然,考虑到实际情况,创作部分也可列为选考项目,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测试结果以笔试结果为主,结合上机操作成绩进行综合认定。
从结果应用来说,目前测试结果作为高考录取的准入资格,确实促进了课程的正常开设,但几年下来,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冲击也是相当大的,具有典型“应试特征”的课堂越来越多,而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越来越少,课堂教学陷入“应试怪圈”。在调查中,部分学生也坦言,只要在测试前背一背、做一做,一样可以轻松通过。这无形之中影响了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测试结果只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部分优秀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他们的特长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可以考虑像其他学科那样,将测试等级划分为A、B、C、D四等,给获得A等级的学生加分或者利用其他方式给优秀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2.落实操作训练,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层次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中认为自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非常好”和“比较好”的仅占35%,这为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两个基本方向:一是强化操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二是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层次。
强化操作训练,一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操作训练时间,保证课堂训练的可能性。二要结合训练内容,设计具体的训练任务,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三要创设一定机制,如辅导机制、合作机制、竞赛机制等,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训练,则意味着应让学生参与或者独立完成操作,按照一定的规律、过程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贴近其生活与学习实践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应用来实施。建议在某一相对完整的内容学习结束后,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一、学生对学业水平测试的看法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93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在不同场次考试对学生成绩存在一定影响。信息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安排一般为2天~4天,每天6个场次。参与调查的学生基本平均分布在各个场次。对于“在不同场次考试对成绩是否有影响”的调查,46.65%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42.8%的学生认为“略有影响”,10.55%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
2.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测试成绩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从调查数据看,认为能完全真实反映自己信息技术水平的仅占4.06%,认为能基本反映的占52.54%,认为不能真实反映自己水平的占43.41%。
3.学生评价自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主要依据是操作熟练程度。选择“操作熟练程度”选项的占63.69%,选择“对计算机知识懂得多”的占21.7%,而选择“考核成绩”的仅占14.6%。
4.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般。学生中有14%认为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非常好,21%的学生认为比较好,57%的学生认为一般,另有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学生在已经通过省级测试并完成了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后还给出这样的回答,令人颇感意外。
5.学生比较喜欢的测试方式是“上机测试”。在学生比较喜欢的测试方式调查中,位居第一的是“上机考试”,占67.75%,位居第二的是“作品方式”,占21.5%,选择“试卷笔试”占10.75%。
6.近三成学生认为信息学业水平测试需要改革。在对现行信息学业水平测试方式的评价上,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一是“有很大局限性、片面性,必须改革”,有146人选择,占29.61%;二是“虽然问题多,但勉强能用”,有271人选择,占54.79%;三是“很好”,有76人选择,占15.42%。
7.超过九成学生认为信息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应该继续开设信息技术课。我省信息学业水平测试从2009年开始调整为每年12月测试。测试结束后,学校仍然可以继续开设信息技术课,但多数学校实际上并没有开设,这有悖课程改革要求。在关于“信息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信息技术课是否需要开设”的调查中,选择“没有必要”的仅占5.48%,选择“可以开设到高二结束”的占26.57%,选择“可以开设到高三上学期”的占67.95%,位居三个选择项之首。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非常之高,这一结果也出乎调查者意料。
8.学生认为信息学业水平测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测试的公平、公正问题。归纳起来,学生认为测试试题的不一致性、测试设备的不一致性、测试时间的不一致性是使测试有失公允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测试时间、测试形式、试题编制等方面。如,建议测试时间应与其他学科同步或安排在高二学年结束前进行;测试形式可以考虑理论部分采用笔试,操作部分采用上机与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进一步发挥测试结果的作用,给最高等级(如A等)学生加分;希望试题能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等。
二、问题与启示
作为一项省级测试,并且作为高考的准入资格,公平、公正历来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结合测试流程,我们认为学生的分析还是比较客观的,在很多方面确实存在影响公平、公正的因素。从测试试题来说,同一场次学生抽取了不同试卷,试卷难度存在差异,并且前面场次出现过的试卷,在后面场次仍然会出现,这就造成了试题难度上的不公平。从测试设备来说,不同考点学校使用不同的设备,即使同一所学校,测试设备也不完全一样,有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故障,影响测试的正常进行,导致测试结果相对不公平。从测试时间来说,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心理上和试题上。参与调查的学生均不愿意参加开始场次的测试,认为参加后面场次测试,有可能获得前面场次已经考过的试题,还可能得到教师的辅导,从而增加自己通过的几率。客观地说,任何事情要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作为设计者,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这次调查至少给我们以下两点启示。
1.优化测试设计,实现相对公平、公正
从试题编制来说,优化试题编制、开发新的题型、平衡试卷难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优化试题编制是指,编制的试题要有较好的检测信度和效度,避免一些低效题、无效题进入题库。开发新的题型则是针对目前测试题型单调而提出来的,现行测试试题只有选择题和操作题,且操作题只有限定性操作,学生没有任何创造的空间。今后可以增加分析题、创作题等新题型。平衡试卷难度相对难于实现,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比较大,因为要做好这项工作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原始试题的质和量,二是组卷审核。
从测试形式来说,以现有的技术和条件,很难通过单一的“上机操作”方式来解决公平、公正问题。但如果将测试内容分解为理论与实践操作两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测试形式,可能更利于解决这一问题。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赞成通过“笔试+上机操作”的形式进行测试,甚至还有学生提出用“笔试+上机操作+作品”的形式。针对理论知识部分,通过笔试能解决所有学生使用不同试卷的问题。实践操作部分还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典型应用操作(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网络应用等),主要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操作,在实施策略上也可吸收理科实验操作的经验,事先公布基本要求及试题,测试时由学生抽签选择;另一部分为创作(如制作动画、平面广告、视频编辑、专题网站等),可由学生根据个性特长选择操作测试,充分落实“全面+特长”的新课程理念。当然,考虑到实际情况,创作部分也可列为选考项目,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测试结果以笔试结果为主,结合上机操作成绩进行综合认定。
从结果应用来说,目前测试结果作为高考录取的准入资格,确实促进了课程的正常开设,但几年下来,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冲击也是相当大的,具有典型“应试特征”的课堂越来越多,而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越来越少,课堂教学陷入“应试怪圈”。在调查中,部分学生也坦言,只要在测试前背一背、做一做,一样可以轻松通过。这无形之中影响了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测试结果只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部分优秀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他们的特长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可以考虑像其他学科那样,将测试等级划分为A、B、C、D四等,给获得A等级的学生加分或者利用其他方式给优秀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2.落实操作训练,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层次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中认为自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非常好”和“比较好”的仅占35%,这为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两个基本方向:一是强化操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二是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层次。
强化操作训练,一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操作训练时间,保证课堂训练的可能性。二要结合训练内容,设计具体的训练任务,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三要创设一定机制,如辅导机制、合作机制、竞赛机制等,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训练,则意味着应让学生参与或者独立完成操作,按照一定的规律、过程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贴近其生活与学习实践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应用来实施。建议在某一相对完整的内容学习结束后,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