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垣与开展区域文化研究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y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1月12日是本刊原编委、著名史学家陈垣诞生110周年。为了弘扬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和严谨治学的学风,本刊特从去年12月在广东江门召开的纪念陈垣教授诞生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和论文中选登如下三篇。本文标题为本刊所加。
其他文献
对于宗法制度,自汉至清的历代经学大师皆有过程度不同的记述与研究,但大都局限在《礼记》和《礼仪》等经书中所记叙的有关大宗小宗的理论里,比较偏重于对婚丧祭祀、聘享宴会、车马舆服、礼教仪式等烦琐礼制的注疏与考证,没有亦不可能深入探究古代宗法制度的社会内容与阶级实质.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史学界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宗法制度有过不少的论述和研究,并取得不小的成果.然而,这些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是康熙亲征噶尔丹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清史上一个著名事件.关于这次战争的胜败问题,在以往和现在的许多历史著述中,都认为是清军的重大胜利和噶尔丹的惨重失败.但是,只要我们缜密地研究一下这次战争的全过程和有关历史事实,就会发现,上述说法是值得怀疑的.至少从军事上来说,战争的双方,互有胜负,清军的损失甚至比噶尔丹军队还要大些,其指挥失误之处也很
《管子·侈靡》篇素称难读。明刘绩言"此篇多错简,不可读";朱长春说"《侈靡》大奇,宿儒难解"。郭沫若《管子集校》作通篇校理,又撰长文《侈靡篇的研究》分析剖判,筚路蓝缕之功卓然。然而我对郭沫若考定该文作于公元前190年前后西汉孝惠吕后时代,作者是荀子弟子李斯的门人或门下客周容子夏的断语颇存疑谳,故谨陈管见如次。
首次汪伪政权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5月6日至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发起并主持.与会同志都是近年来研究汪伪政权问题的学者,共计三十五人.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教授池井优为团长的"和平工作"访华团一行四人,在北京访问期间,也到会与我国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主要讨论和交流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剧烈动荡,政权更替频繁,兵连祸结,战火绵延。在这种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少数部族政权,其兵制与魏晋有着若干不同之处。对当时的兵制,何兹全先生在《燕园论学集·十六国时期的兵制》一文中,曾作过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本文只对这些政权军队中士兵的来源、服役期限以及兵士地位作些补充探讨,并拟初步考察一下士兵及其家属的待遇问题,以此求正于读者。
一关于北宋东京究竟有儿重城墙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多认为由三层环套的城构成,中心是皇城即宫城,周长五里。这种说法几成定论,但笔者认为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东京最外一层的城墙是周世宗时期修筑的外城,亦称新城、罗城、国城;第二层是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内城,亦称旧城。对此,众无疑议。问题在于"皇城即宫城,周长五里",这种看法并不一定正确。因为有相当数量的文献表明,东京的皇城、宫城并非一城而是两城,因而,东京应有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四城。现略举数证,以供参考。
20世纪的最初十年,是中国资产阶级真正独立地登上中国近代政治舞台并导演出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的年代。在这十年中,资产阶级的左右两翼分别领导着两种平行发展的政治运动,革命派以"民主共和"为旗帜,创立三民主义学说,组建革命团体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立宪派以"君主立宪"为主义,宣传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组织宪政社团,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宛如同台并演的两出戏。威武雄壮的辛亥革命终于导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这一划时代的不朽伟绩早已彪炳史册,并且愈来愈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而与之异曲同
程德全(1860—1930年)字纯如,号雪楼,四川云阳人。1909年,程德全出任江苏巡抚,同张謇为首的江苏立宪派人士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武昌起义后,程德全率先反正,出任苏军都督,继续控制苏州一带;后积极提议孙中山、黄兴组织政府,亦曾抱病赴前线督师,进攻南京,因而赢得了革命党人的信任。南京攻克后,革命党人为调和内部矛盾,推程为江苏都督,但程两次组织都督府都因矛盾重重受阻,遂称病前往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程被任命为内务总长,虽未到任,却因此辞去了苏督一职。苏督一职,由庄蕴宽代理,驻节苏州。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解剖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行会的近代化过程,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行会原本是一种传统的工商业社会组织,属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范畴。自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增加,对外贸易的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的外向化和资本主义化,使通商口岸特别是上海、汉口、广州、天津等外贸中心城市的传统行会走上了近代化的历程,逐步向适应对外经济往来和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转化,并在辛亥革命之前普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社团——商会的成员和基层组织。通商口岸行会的这一近代化过程,实质上就
美国大规模介入越南,以至在那里进行"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是战后国际关系史和美国对外政策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态。关于美国介入的根源,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便是美国史学界努力探讨的问题,对其中的杜鲁门政府的远东政策和印支政策所起的作用,已经有了令人满意的论述。但是,由于可供利用的档案资料不足,加上20世纪60年代开始后的越战逐渐升级过程吸引了大多数有关学者的注意,美国介入越南的一个关键时期——从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到1956年吴庭艳独裁制度最终确立,却长期未得到阐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