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义相关论文
本文就孙德宣先生《美恶同辞例释》一文,谈一些个人看法,提出:(1)郭璞所谓“美恶不嫌同名”的“名”,应释为“字”;(2)孙氏所举的例......
摘 要:“宣”是古汉语常用词,对“宣”的词义发展系统的分析,是词汇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工作。词汇史是由单个词构成的,因此,单个词的词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而且是一部传统训诂学的经典著作,在解说字义上力求通过分析字形......
成都某酒店近日表示,将义卖价值近7万元的鲍鱼宴,把所得款项全部捐给灾区.“新闻”一出,该酒店立刻遭到网民“炮轰”,大骂它是假借......
本文在借鉴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大量文献考古资料作佐证,从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方面对“豆”的词义发展变化进行探析,力......
词义引申现象丰富了词义系统,它是古汉语研究中一个熟悉又复杂的术语。本文旨在辨析与词义引中相关的一系列概念,明确这些概念间的......
朱珔(1769-1850),清末安徽泾县人,字玉存,号兰坡。《说文假借义证》(以下简称《义征》)书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将谋付梓时朱氏病故。......
大量形声字是在原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的,加注意符是为了分化原字的记词职能,提高汉字表义的区别度。分化字的意义可以与原字意义重......
本文详细分析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现象,归纳总结了词义引申的一些规律.并且对段注中引伸义与假借义的混淆现象作了简......
文章以《诗经》中的"除"为例,在确定"除"本义的基础上,分析《诗经》中"除"的意义,发觉"除"的引申义及其引申规律,明确《诗经》中"除"的假借义......
词义的完整系统性当从词义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纵横交叉联系三个方向进行探讨.词义的纵向联系,当以本义为源头,贯通一系列引申......
许慎的《说文解字》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而且是一部传统训诂学的经典著作,在解说字义上力求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字的本义。但......
目前主要的工具书对“侃”字的训释与现实生活脱节.《说文解字》对“侃”字的解释属于误训.“侃”字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其本义为......
"熏"字为止从"柬"下从"火"的会意字,"熏"字的字形义为火烧树干状.<说文>根据"熏"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熏"字"从中,从......
<说文>立足小篆,由本字探寻本义,产生了诸多误释;误释主要表现为以引申义为本义、以假借义为本义及望文训义;导致误释的根源在于文......
有学者认为"竖"的本义是"竖立",作为詈语的"竖"源自其"僮仆"义,"僮仆"义则因其声符"豆"之"小"义而得。通过考察文献用例和分析字形可知:"竖立"是"竖"的......
假借义与语源义在概念上迥然有别.假借义是字义的一种,与字的本义不相关.语源义是同族词所共有之义,就具体的词而论,即是该词的命......
词义引申在传统小学文献中常被误为文字的假借,以"釐"一词意义引申系列为例:清儒《说文》四大家及当代较为有影响的两部通假字典对"釐"......
西汉毛亨《毛诗诂训传》有很高的训诂价值.《毛传》保留了不少先秦古汉语中词的本义用法.《段注》引用《毛传》求证许书本义,有很......
<正>"古今字"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术语最早出自东汉人郑玄。《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
<正> 古汉语词汇中,绝大多数词都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义,也就是通常说的“一词多义”。怎样去解释和掌握这些多义词,朱骏声先生......
“蠢”和“笨”作为一组常用形容词从产生之初到现代汉语,一方面其意义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在概念场中它们所处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正>传统六书的含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首次作了解释,其中对"转注"的解释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
<正> 古籍注释工作,从汉朝开始,历代均有所贡献,特别是有清一代成就更为突出.但是,时至今日,有一个问题还未能很好解决.这就是对于......
【正】 古籍注释工作,从汉朝开始,历代均有所贡献,特别是有清一代成就更为突出。但是,时至今日,对于那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竖"是古书中最常用的骂詈语之一。张鹏丽、陈明富在《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古书"竖"作詈语考》一文中从"豎[1]"的字形出发......
<正> 《说文通训定声》(以下简称为《通训》)是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专著之一。作者朱骏声在研治《说文解字》方面,侧重于字......
<正> 一关于"之"的本义,其说不一:一从《尔雅》训为"往";一从《说文》训为"出";或则认为"之"的古形有二,一从从一,训"出",另一从止......
【正】 笔者认为任何词典的编纂都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一、确定编写指导思想原则,对编纂步骤、方法和整个工艺作出规划;二、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