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竹笛作品中“音乐意象”的构建与表达 ——以《鹰之恋》、《飞歌》的音乐素材为例

来源 :武汉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作品中的“意象”,是一个难以固化的概念,然而“意象”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则是有其具体的阐释,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笔者认为音乐作品中是有“意象”存在的。本文拟借助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的“意象说”,探索竹笛作品中“音乐意象”的构建与表达。竹笛作品是纯音乐。它相对于诗歌来说,其表达是非语义性的;相对于美术来说,它又是非描绘性的。正因如此,我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往往是没有固定的、或绝对一致性的结论。器乐作品是音响的艺术,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往往是抽象且开放的。当我们围绕作品的演奏展开对作品分析的时候,我们要从中捕捉形象性与可感性的音响组合形式,依据器乐作品背后的材料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创作意图、以及与作品创作相关的其他文学的、历史的材料等,通过想象使之成为作品思想情感的载体,即物象。然后融入演奏者的主观情意、审美理想,使之构成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一般是随创作而生或是由创作者所赋予的。它的构建是以创作者为主导。而对于器乐作品来说,演奏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涉及到(诗歌)“意象”原概念中所没有的问题——即演奏者对音乐作品中意象的构建和表达,此时演奏者是构建作品意象的主导者。本文根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的“意象说”,提出一个基于演奏者“音乐意象”概念,并使之与竹笛作品音乐素材相结合,通过实例探讨作为竹笛演奏者对于“音乐意象”的合理构建以及实际演奏表达。
其他文献
1984年10月1日国庆阅兵仪式上,一幅书有“小平您好”的标语突然出现在参加游行的大学生方阵中,并在短时间内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共鸣,成为改革开放中最为鲜明的集体记忆。时至今日,这一口号仍旧频繁出现在主流媒体的宣传话语中,甚至于发展到但凡是纪念邓小平的新闻影像,就必然会出现与“小平您好”相关联的内容,其在改革开放宣传话语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此外,这一口号也为中国领导人的形象塑造与宣传树立典范,直
德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随着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关系的增强而日益高涨。然而,两国对德国本土汉语教材的研究非常少,德国现阶段使用的汉语教材也较落后,由德国和中国的汉语学者分别编写的两册Chinesisch für Deutsche(德国人的中文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德国大学本科汉语教学的设计思路,是部分德国大学汉学或中国学的课程使用的教材之一,所以对这套教材研究的意义也不言而喻。语法的学习,对于所有语
本文以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的受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中弹幕数量和播放量前五的音乐类视频作为研究样本,笔者通过进行案例分析、数据采集、采访调研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搜集、分析、梳理及整合,从传播学、心理学、艺术管理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弹幕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其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迅猛,大有成为国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市场进入精细化运营模式,针对不同垂直人群的细分市场应运而生。社交互联网让分散的大众重新聚合与分流,形成一个个具有高度文化或兴趣认同感的小群体,圈层经济逐渐兴起。在此时代背景下,原本一直薄弱松散的文艺片影迷圈也伴随着自建民间组织如后窗放映的成立,到国家政策响应如全国艺联的诞生,再到网络平台的搭建如爱艺之城的上线这一过程而逐步趋于聚合与稳固,从圈层营销视角
贝多芬在变奏曲的创作过程中对变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对变奏曲的写作手法与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对贝多芬《降B大调变奏曲》进行了研究,总结出该曲演奏的重、难点片段并提出相应技术专项训练;结合该作品创作的时代特征归纳总结出针对声音质量问题的训练方法;参照不同乐谱版本以及经典演奏家不同的音响资料,从演奏细节与音乐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合理地
中音萨克斯管协奏曲《Cyber Bird Concerto Op.59》是一首与多种音乐风格相融合的萨克斯管作品,本文将从《Cyber Bird Concerto Op.59》中萨克斯管声部的演奏分析入手,通过笔者对这首乐曲的多次排练、学习以及音乐会的演奏,来论述这首乐曲中所涉及到的音乐背景、演奏技法和与其他音乐风格相融合的特点,分析萨克斯管在音乐中所起到的独特性,并彰显了这首作品对于萨克斯管专业
英语同义词语义相同或相近,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难以正确区分其语义间细微的差别。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大量基于语料库大数据来区分英语同义词的研究在国内外相继出现。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法对一组“可怕”类形容词的用法进行分析。首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一组“可怕类”同义形容词(terrible,awful,horrible,horrific,fearful,dreadf
在旅游业兴起与城市旅游形象系统建设的浪潮中,文化已然成为城市间寻求经济效益,凸显个性差异的重要载体。对文化进行深入探究,并将其充分融入城市旅游形象系统构建之中,已然成为城市旅游形象是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基于天津“津派文化”视角,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市场调查等方法探究构建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差异性的城市旅游视觉形象。其以凸显文化、彰显理念、满足审美的设计原则为津派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提供理
本文以四川外国语大学留学生部高级Ⅱ班所使用的《中国历史·专业汉语教程》这本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法,把握历史教学的方法、发现历史教学与该教材存在的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法课前调查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需求,做到课前充分了解学生,课后收集学生对于教材与课程的反馈,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对该教材的具体体例,包括汉字数量、词汇数量、语法点数量、练习题量以及汉字等级分布与词汇等级分布进行详细的分析。基
晋城柳氏民居雕刻艺术精美,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该村庄同样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出现了问题,大量的建筑遗存遭到了破坏。当务之急是对其保护和传承,故大量的专家学者对柳氏民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进行了研究,但对雕刻艺术与文化寓意研究不够深入,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晋城柳氏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与文化寓意进行探索性论证,为晋城柳氏民居的雕刻艺术和文化寓意的传承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