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点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4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工具。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从作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入手,寻求培养策略。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语感 培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此可见语感教学被重视的程度。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呢?
  一、语感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是检测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常规手段。在语文试卷中占百分之四十的分值,所以,语文考试成也作文,败也作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学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语文既是根本,又是难点。“文以载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只有“文”准确、精美,“道”才突出深远。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做法
  近年来,我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通过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基础积累辅语感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便安排学生每天抄写精彩语段,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积累。从某个视角讲,写作就是调动的艺术。就是调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素材(包括好词佳句、名段美文、开头结尾的方法,调动要充分,必须先激活学生积累。如写有关“夏”的主题的,我从观察事物的顺序角度引导学生激活其大脑里积累的有关夏天的好词:(1)描写夏天天空的都有哪些好词?(2)描写夏天大地的有哪些好词?(3)怎样描写夏天的热有哪些好词?等等。
  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渐渐提高。内容、语言、结构、书写这作文的四大要求中,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花较大的工夫。其中,主要是在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增强语感。
  2.发散思维增语感
  魏书生先生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方法。”寻求这“一百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就是运用发散思维的过程。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挣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思路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已有的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
  例如:“只听见一声枪响,各国的跨栏运动员们便狂奔起来,我国运动员刘翔奋力的跨过一个又一个栏杆,把其他人都甩在了后面,最后刘翔冲到了终点,夺得了中国第一枚跨栏金牌。”发散思维后蒋同学这样写:“世界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就要开始了,紧张地蹲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像一张张拉满弓的箭,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刘翔这只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挥动着有力的双臂抬腿越过一个个栏杆,身轻如燕,姿态优美,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闪电般的冲过了终点……”
  3.细节描写促语感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有一次,我对学生进行了“细节描写”的写作训练,下笔前我对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次作文,要求细腻而真实,题目自拟。包同学这样描写向日葵:“蓦地,一大片向日葵在我眼前怒放,它们挺直碧腰,向太阳扬起笑脸,用花瓣迎接太阳的亲吻,金黄的吻将花瓣也染上了黄晕。向日葵并不出众,论艳丽不比牡丹,论香气不比桂花,论意蕴不比幽兰,论高洁不比白莲,但它从不和它们争艳,它只是昂着头,一直高昂着,它坚信,只要有阳光,它就可以幸福地活着。”
  4.联想想象润语感
  从联想和想象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要体验语言的高妙,就要通过展开联想和想象,填充那些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体验作家描述的意境。夏丏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文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们的语感也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培养起来。
  张同学这样写道:“你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咀嚼桑叶,又像暖风吹拂白杨,像秋雨轻吻梧桐,又像泉水叮咚欢唱。笔随着手腕运转,字随着思路延伸,一个个,一行行,一页页,横看如群蚁排衙,纵观如阅兵方阵。秀丽,整洁,赏心,悦目,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乐趣吗?”
  5.日常生活展语感
  任何语言都离不开他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语言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见出好坏。要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验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我在作文写完后要求同桌交换写评语:要求中肯谦虚,实事求是。
  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尤其在作文中会表现出语言优美、新颖别致的特点。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已不再只是侧重于教师的讲解,而是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命课堂,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空间。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创造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环境,从无知到觉醒,从成长到超越。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生命教学 生命环境  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对生命的关爱。生命教育主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过程享受学习的过程。课堂重构就是要在这种理念下激发学的生
摘 要: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育实践,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低效现象,如合作不主动、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合作不充分、角色分工不均、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及教师评价不全面等。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就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与合作学习能力,实现高效合作学习的目标,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低效现象 解决策略  合作学
摘 要: 成功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一树百获,而且可以让教者体会到课堂是享受快乐和美的殿堂,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者应该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这样不但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享受课堂,赏析学生精彩的发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提问 提问特征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提问是拨动学生思维之弦的主要手段。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思维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心语文学习对学生今后生活、生存及生命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文学欣赏,引入生活教育,让学生关注现实,这样才能打造“色香味俱全”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人文味 人情味 文学味 生活味 新闻味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建构“精神的底子”、“生命的底色”,教学过程应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
欧阳修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期待中的精彩课堂,会因为细节的疏忽而与我们擦肩而过。细节看似普通,但普通、平凡中蕴涵深刻;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思想。综观名师的课堂,精彩之处都是从一个个细节解读,一个个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细节看似润物细无声,却是教师智慧、理性处理的有效结果,而有效的细节将打造精彩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一、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1.培养细节意识  文本是由细节组成的,也是靠细节支撑的,
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用美的规律和规范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愉快、自主、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语文,愿学、善学、博学。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孩子们有充分的想象力,如果缺乏想象,他们的审美意识就很难得到培养。因此,我们要从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入手,引导他们想象,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人物对比,体会形象美  
介绍了不同炭黑系列的特性,对不同胶料的基础配方进行了实验,经过了胶料混炼和模压硫化等操作,通过检测和分析讨论胶料的流变性能数据及其它标准物理数据之间的关联,确定了炭
摘 要: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方式而言的另类学习方式。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途径 方式  一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思想和学习理念,是一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改变传
单元整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单元整组教学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有益尝试。教师在单元整组教学中应坚持从整体出发整体感知,然后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感悟,最后回归到整体上。  一、单元整体感知  1.以单元开头的“导语”为切入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初步了解本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感知单元主题的情感意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