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有技巧的课堂提问是高效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uuper4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堂教学的理念是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尤为重要。如何科学、有技巧的提问是教师备课时仔细研究的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发问。
  一、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
  1、深题浅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所以对一些难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又如《变色龙》一文,教者可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2、浅题深问。有些问题尽管重要,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里省略号的用法看似简单,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教者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较深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用省略号是为了表现小姑娘“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
  三、提问要善于曲直互换,引人入胜。
  1、直题曲问。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把问题以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2、曲题直问。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一题多解提问。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2、联系生活提问。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學习了《始终眷恋着祖国》中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之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加快了知识转化、能力提高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
【摘要】: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提出: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量少,他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少了,对成绩不在乎的多了, 致使農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如此一来,如何在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就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自主
期刊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对既往行肺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20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火力发电厂排放的粉煤灰中,有4~26%的磁珠。英国的研究证明,磁珠是重介选煤所用的磁铁矿粉的适宜代用品,美国已采用磁珠作优质加重质。本文将磁珠与磁铁矿粉的性能作了全面对
历经两年多的努力,我院设计开发系主任肖斌同志创作的《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剪纸作品》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剪纸艺术作为凝聚和激励民族精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ha
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中进行深入思考,现有如下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新教材与旧教材从内容、版面、插图等相比,均有较大的改变。旧教材注重知识的架构与系统性,但课后习题与高考严重脱节,所以一般需要另配练习册,做辅助教材使用。新教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师观念,明确自身位置,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关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努力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
1941年生于山西省翼城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1979年前在中学从事美术教师工作。1979年后在北京市美术公司创作室任专业画师。1987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现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孩子少、生活好”,一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些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或者是第二胎的男孩子们,更是集众多家人宠爱于一身。家长们生怕委屈了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给什么,一味的迁就。然而对孩子来讲,生活不能让他们永远停留在爱的温室中,总会有一天,他们都要走出去沥淋风雨。幼儿园,是他们走出家庭后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然而很多在家庭中高高在上的孩子,表现的却不尽如人意:或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