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 时代的高校课堂教学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z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消费主义思想渐次盛行、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的互联网 时代,个体的学习语境、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课堂教学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营造“交往对话”氛围,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互联网 ;新技术;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16-02
  美国学者肯·贝恩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说:“如果学习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感觉方式不能产生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那么学习将毫无意义而言。”纵观古今中外,卓有成效的教育永远着眼于培养具有道德良知、完善人格、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消费主义思想渐次盛行、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的互联网 时代,个体的学习语境、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课堂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传道授业解惑与尚德修能成长结合起来,在细节处落实对人心的关怀。其具体表现为:
  一、以生为本,精心备课
  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具体来说,备课的主要内容有:备知识点、备学生、备课堂。
  1.备知识点。首先要保证知识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无论是上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基础课,抑或是公共选修课,笔者都会在备课过程中大量查阅各种专业资料,保证每个知识点的表述都准确无误。对于目前学术界有争议的热点话题,笔者会客观讲述争议双方的论点,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思考。
  其次,知识点的讲解需要例证分析的辅助。如何选择合适的、有吸引力又有启发性的例子,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以笔者所讲授的“文艺心理学”课程为例,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文艺学课程,笔者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往往会选择两个例子,一个是经典的文本例证,另一个则根据时代文艺新现象和学生的兴趣点及时更新。比如说为了讲解“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这个知识点,笔者在保持卡尔维诺的经典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的基础上,几年内先后更换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钢的琴》等多个例子。尽量做到根据时代热点选择合适的例子,用这个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去重温经典的文本案例,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文艺新现象的能力。
  2.备学生。所谓备学生,主要是指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所在和接受心理。以“文艺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为例,从知识储备来说,此课程是文艺学系列课程的专业选修课,一般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开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概论”、“文学批评方法论”、“美学概论”等专业课程,拥有一定的文本阅读经验和专业基础知识储备,所以,“文艺心理学”课程主要是从“心理学”这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艺研究,重要的是理论视野的引入、研究思維的培养,而不是文本的解读。
  从兴趣所在来说,学生一方面会对最新的文艺现象感兴趣,另一方面又大多会停留在对文艺新现象的感性解读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及时把握文艺界新动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引导,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理性思辨的思维模式。
  从接受心理来说,既要按照从易到难、逐层深入的学习规律来安排知识点的讲授顺序,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恰当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能力。
  3.备课堂。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整体过程的预设把握,虽然说课堂上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但备课时也应该在自己能预知的情况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说某个知识点的讲解会引起学生的什么反映?互动环节的设置会有什么样的预期效果?如果学生积极参与该如何引导?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又该如何处理?长此以往,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对课堂整体状况的把握也会愈加成熟。
  二、运用新技术,塑造新课堂
  麦克卢汉说:“媒介将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互联网 时代,高校教育面临的最大冲击就是网络快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遽扩张,学生不再是囿于象牙塔内嗷嗷待哺的孩子,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超越时空畅游在无限宽广自由的网络世界。与之相应,高校课堂教学必须面对以下问题:
  1.新媒体时代,“用户大都是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获取信息,真正有效获取的也都是碎片化的、有话题性的、热点重复的信息,大量具有人文价值的信息淹没在了微博的信息汪洋中”[1],学生在网络上接收到的信息过于泛滥,远远超出他们的消化吸收和理解能力,与媒介带给学生的便利之处相比,教师更应该注意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2.在引领学生尽情享用网络世界带来的自由便利的同时,教师更应该看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知识学习还是被网络控制成为漠视现实的“低头族”,是在网络世界中成为泯然众人的盲从者还是保持个人独立清醒的自觉意识,成为高校教育中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3.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决定了人们在网络上的学习方式是碎片化的,很难进行长时间集中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那么,是引导学生慢慢远离这种碎片化学习方式?还是在深入研究这种碎片化学习的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抑或将集中性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结合起来,优势互补?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必须立足自己的专业教学,认真思考、深入研究。
  4.网络知识的广泛和信息的便捷也给专业知识的传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平等接受每个专业领域一流教师的视频课程教学,不同地方院校的存在是否还有必要?高校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来的便利更新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而不是逃避或抵触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改变,都是互联网 时代高校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开始不断涌现,开启了高校教育在互联网 时代的创新探索之路。笔者曾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过以下尝试:1.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各种以课程学习为主题的博客、QQ群和微信群,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2.进行微课、慕课建设,让学生自己在课前完成“信息传递”部分的内容学习,将最需要同伴交流和教师指导的“吸收内化”阶段留至课堂教学,既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进度,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课堂面对面教学的时间,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3.摸索碎片化学习的思维特点,尝试将碎片化学习与集中性研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总体而言,在媒体技术迅速提升的当代社会,高校教师更应该秉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面对出生且成长在互联网 时代的新世纪青年,高校教师既应该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运用技术、不断创新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成为网络媒体技术的使用者,而不是被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奴役。
  三、营造“交往对话”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哈贝马斯曾经说过,“人类是通过其成员的社会协调行为而得以维持下来的,这种协调又必须通过交往”[2],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改变传统的“主体——客体”师生教育模式,在师生间营造平等、和谐、共存的“交往对话”教学氛围。首先是信任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其兴趣爱好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在情感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所有的学生。其次,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认清并履行教师的职责,例如说一旦和学生达成学习的共识,就要制定严格的学习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此外,在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还要设置逐层递进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逐步改变他们对知识的观念,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失败、接受反馈和重新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在新媒体语境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正处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世界,新技术信息每2年增加1倍,这意味着大学一年级所学知识到三年级时就有1/2过时了;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相当于18世纪的人一生的咨询量。面对如此快速更迭的知识与信息,即便是人文学科,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学习理念也早已过时。在文艺学领域,各种层出不穷的文学文化现象让人眼花缭乱,要想对其进行快速、及时、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笔者会尽量在每一节课上落实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传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2.培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3.敦促学生不断审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己的主体人格。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相长的最好平台,学生在课堂上成长,教师也在课堂上成长,教育的魅力就是凭借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平台,代代相传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光.从《蛮子文摘》看具有社会化媒体属性的微博自媒体[J].中国传媒科技,2013,(7).
  [2]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M].曹卫东,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要求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得到深刻印象,尤其是在讲课竞赛过程中更能通过授课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和技巧,领悟到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真谛。
摘要: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14年以来,屡见报道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和无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也为当前高校女生的人身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一系列事故的惨痛教训不断推动我们反思高校在女生人身安全教育中的角色扮演。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03-22  一、近
摘要:关键事件法较早被应用于跨文化培训中,以培养学员的跨文化能力。本文描述何为关键事件法、跨文化关键事件的一般应用模式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提出跨文化关键事件的3W应用模式。  关键词:关键事件法;跨文化能力;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55-03  一、引言  随着国际化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
摘要:大学章程是高校法制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章程中关于学术权力机构的规定是保证一所高校学术自由发展的关键。文章介绍了英、德、美三国大学章程中关于学术权力机构的规定以及我国高校章程中的学术委员会,并对国内外学术权力机构的人员构成、地位及运行进行对比,希望引起章程运行过程中对学术权力机构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章程;学术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目前,高校专业应用型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而专业转型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学专业,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紧紧抓住国家高校转型的重大战略契机,使环境工程专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专业转型升级,向更高层次目标迈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字:环境工程;应用型;专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75-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培养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为宗旨的培养要求,指出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选题、校企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形式的毕设模式及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改进措施  中圖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
摘要:在经典戏剧作品《雷雨》教学中实践读、练、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戏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戏剧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雷雨;读;练;演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76-02  戏剧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与诗
摘要:目的:大学生就业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通过对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就业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影响就业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并分析统计数据。结果: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而就业期望偏高。结论:大学生自身应做出努力和调整,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升综合能力,改善就业情况。
摘要:对于大学生而言,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行为。而当大学生手机使用已经延展到课堂,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本文即从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角度分析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的三个因素,包括自我觉醒、教师管理以及同辈影响。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构建以“自我”为中心,师生互动、同辈影响以及隐性的学校环境改善的模型。  关键词:手机依赖;角色扮演;师生互动;参照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摘要:院校主导型职教集团如何通过自主造血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与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是理论和实务界尚未破解的难题,笔者以大连市现代服务职业教育集团为研究对象,探索出校企以项目申报方式争取财政资金促进集团可持续发展,创设以“珍奥商学院”为实践对象的校企“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生产经营型共享实训基地,争取集团法人主体地位等有益于集团自身造血的路径,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院校主导;职教集团;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