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 528400
  【摘要】将口述历史引入课堂,从普通人的生命体验入手研究大时代。大量鲜活的私人记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这些口述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口述历史可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历史参与感,通过点滴细微之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温情;而口述历史的引入,还可以让学生做生活的用心人,感悟历史并不遥远。
  【关键词】口述历史;主体意识;情感培养;日常生活
  口述历史近年来引起各界的普遍重视,其重要之处在于能够提供一种个性、私人的历史书写模式,有效地弥补宏大历史书写模式下“只见史实,不见人”的弊端。在历史教育领域,举办“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就旨在推动中学生写家史,通过大量私人化记忆的挖掘,拉近历史和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历史感。而事实上,这种口述历史的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也有巨大的潜力。本文将结合寒假作业《我身边的历史》(见附件),试探析口述历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
  1 课堂的小主人:口述历史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历史并不是外在于个体冷冰冰的数字和名人故事,其实也关乎每个人的生命经验。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更是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亲近感,进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能力。“历史研究的内容远不止被动地记忆史实、日期、名字和地点。历史学习实质上是一种以史料为基础进行推理的过程。这种推理必须建立在认真收集、考察和筛选事实类资料(如名字、日期、地点、观点和事实)的基础上。然而研究过程并不在此停止。真正的历史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思考因果联系,得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开展历史调查和研究,从而获得在当今生活中做出明智决策必须的学识。”[1]以人教版初二下册《土地改革》为例,在寒假作业中就有部分学生在和爷爷奶奶的对话中,涉及到此话题。
  以前爷爷家庭很贫穷,据他说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很不好,地主很残暴,只会剥削欺压农民,引起了公愤,地主们因此常常被打。这就是我们现在玩的所谓的斗地主。
  ——初二(9)班陈颖轩
  爷爷说,在没有解放之前,依然存在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农民为地主耕田,收获的粮食归地主所有,农民只能靠地主给的一点点工资维持生活,别说温饱了,有时地主还克扣工资,当时农民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后来毛泽东实行“打到地主把身翻”,农民们不在为地主耕田,而是自己有地自己耕。
  ——初二(1)班吴锐斌
  对比教材中“解放前,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学生的采访和身边人的故事明显更为生动易懂,而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其实很好地关联出何为“封建土地制度”关键的概念。在授课过程中,让这些学生参与到课堂,从普通入手研究大时代,学生会更容易对历史产生亲近感。
  当然这些口述历史会存在某些“记忆偏差”,如在吴锐斌爷爷的回忆里“解放前,依然存在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而事实上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还是依然存在的,但这些小的偏差却可以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
  大量私人记忆进入课堂,提供的不仅仅是鲜活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可以通过身边的人初步了解过往的历史,这种知识背景可以使学生自主地理解历史,而不是被动地识记那些“与自己无关的遥远历史”,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私人口述史“讲解”他们了解的历史。
  又如在人教版初二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中教材辅助内容涉及“大跃进”和“放卫星”相关知识,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缺少相关生活体验和思维能力,这些概念较为抽象,但在寒假作业中初二(1)班李颖仪就采访到一则关于大跃进的轶事。
  那时,正处于“大跃进”中大炼钢铁时期,为生产1070万吨钢,干部日夜奋战在荒野。白天一片人,黑夜一片火。炼钢任务分配到每一家,每一户。家家户户为了完成任务,把自家所有铁制品扔进了炼炉。当时,有一家还差一点就能完成任务,可是,家中所有的铁制品都被熔了,还是不够。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家中的一个小伙子,到锅炉房去偷铁质的阀门。
  结果,由于缺少这个阀门,导致锅炉房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毛主席出发点是好的,可方法不行,后来数据表明,这1070万吨钢中,只有16万吨钢是可用的。
  把这样生动的个人生命体验引入课堂,课堂就不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变成了彼此记忆的分享,学生在分享过程中更容易走进历史,成为课堂的主人。
  2 “国史”的温情和敬意:口述历史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开宗名义地提到,“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2]
  《历史课程标准》中也一直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但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过于教条的情感灌输,而是对本民族历史产生“内在”的认同。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教材中多引用李宗仁、彭德怀、十九路军等事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对这些事迹的反应较为冷漠。事实上,有许多学生的爷爷奶奶其实都在抗战过程中有过刻骨铭心的记忆:
  他们每天都躲在五桂山草丛堆里,查看敌军动静,再等待上司发动命令,如果一天没有指示,就得原地不动地趴在地上一整天,即使这样,也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他们心中有家有国,也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更不愿意家人受到日本人的侵略和剥夺。   ——初二(10)班陈芷莹《我家的历史》
  那时,人人没有安宁的生活。在战场上有流淌着鲜血被敌人打倒在地的中国军人,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看到这些同胞失去了生命,其他战友也会发了疯似的报仇。
  最后,中国人赢得了这场战争,我记得小时候总能看到爷爷身上的伤疤,他都告诉我那是战争留下的,我觉得爷爷好勇敢好坚强。前几年,爷爷因病逝去了,至今我仍然崇拜我勇敢的爷爷。
  ——初二(10)班林洛茹《我家的历史》
  像陈爷爷和林爷爷这样的历史事迹,虽然不可能出现在历史教材中,但这些普通人独一无二的私家记忆,却更能够在学生中引起回响,在口述历史中历史不再遥远,大量的个人记忆带着温度和亲切。再如在人教版初二下册《最可爱的人》一课中,教材中以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来表现“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但在课堂中确有很多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太勇敢了吧,是不是真的?”,在过于崇高的叙述中历史的意义反而被抹杀了,但在课堂中我引用初二九班葛霖锐同学的爷爷在《抗美援朝》中的事迹,却生动鲜活:
  我们到朝鲜那里打美国佬,可难打,白天打不过,晚上摸着黑打,晚上呀,不敢点灯,一点就被发现,所以就只能摸着往前走。”
  别的不说,吃不吃得上饭都指不定,供应不过来。油盐?没有的事!大伙没盐吃,个个脚都肿了。
  美国佬可厉害,但是后来他们怕了,说什么:“中国人不要命呀,可拼不过他们。”我们是怎样个不要命法?打光子弹,扔手榴弹,手榴弹扔完,美国佬没死光,支援没到,阵地也快被美国佬的大炮炸了,怎么办?冲呗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说教和灌输,需要自然的引导,从身边的人和事着手,让学生在点滴的过往历史中产生真挚的情感体验,而口述历史正是其中有效的途径。
  3 “历史并不遥远”:日常生活走进课堂。
  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家史,不是一家一姓的专属,每个普通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经验,其实都折射着大的时代背景,而口述历史正是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书写过程中很好的尝试。以人教版初二下学期《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例,陈燕坤同学就曾用生动的笔触记载了一家人生活的变化:
  爸爸说,小时候买东西要粮票什么的,每到过年,去买米、咸鱼、猪肉之类的,都要拿票据排队买,那时候的队伍排得可长了。
  爸爸继续说:“后来70年代末,也就是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各家各户不用到队里干活,各种各家的田。有的到外面去打工,那时候,家里种了姜,每天早上我就用自行车把这些姜载到石岐卖。”
  这些鲜活的生活经历,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时代的缩影,一些看似遥远的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等概念,其实都在燕坤同学的口述中一一体现。而徐艺嘉同学一则让人心酸的口述历史则更能够揭示生活的变化。
  在大饥荒时代,因为爷爷在军队中当司机,也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两大篓胡萝卜和马铃薯,当时天天都是吃这些,因为生活太艰难了,连粥也不可能喝上几口,于是就尽量变着法子做这两道菜,可是无论怎么变始终还是土豆炒土豆,胡萝卜炒胡萝卜,十分拮据。
  小作者言语间的幽默流露着过往岁月的心酸往事,学生则更能够从这些真实的故事中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点滴变化,这些鲜活的生活记忆也是教学过程中宝贵的教学资源。陈昱甫同学就从小处观察到生活的变化,生动有趣:
  小时候,到亲戚家拜年,大家坐下来喝茶,聊天,现在拜年,见面第一句话不是“新年好!”而是“你家wifi是哪个?密码是多少?”wifi是什么?六岁的时候我从未想过。
  这些微小的记忆,其实和之前参加抗战的林爷爷、参加抗美援朝的葛爷爷一样,他们虽然在历史中默默无闻,他们虽然永远也不可能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但这些故事都是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发生在学生们身边,他们微小却散发着暖暖的光,让人温暖让人亲切。
  崔永元拍摄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就通过采访大量抗战老兵,以当事人视野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荡气回肠的抗战故事。其实在历史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都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把这些人和事引入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小主人,让身边的故事成为教学资源,在娓娓叙事中感受祖国过往的荣光,做生活的用心人,正是口述历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堂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4页。
  [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同时课堂也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独特思维的舞台。现代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一名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其可能地让学生独立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1)创设自主氛围 激发求异思维。(2)注意多向求解,培养求异思维。(3)一题多问,培养求异思维。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教师植根于课堂,真干、实干、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 所谓“好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有效课堂?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上分析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效果的原因,阐述了如何设置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摘要】在教育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真正落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施新课改把主体还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参与; 突出; 主体性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可见,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还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民族就会充满
期刊
① 四川省中江县东北镇中心学校 618100 ② 四川省中江教师进修学校 618100  【摘要】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对一例早恋失败引发自残行为者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制定出相应心理干预方案。  【关键词】早恋;自伤;心理干预;马斯洛需要理论  小冰(化名)是我朋友邻居家的一个女儿,14岁,独生子,现在某初中读初三。身体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三代无精神病历史,其家境很好。  小冰从初一开始就谈
期刊
【摘要】培养人文精神是卫校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本文就在卫校化学教学中加强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培养途径和原则作了简述。  【关键词】中等卫生学校;化学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着以人的生命、发展、自我实现为本三层含义。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观念,传授利于学生发展、自我实现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  1.
期刊
1 计划的重要性  古人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是预先有了打算,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容易失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什么事有了自己的计划,才能更加明确下一步该怎么走,路才能走得更顺利、更成功。  学习亦如是。无学习计划容易导致被动和漫无目的的学习,则易散漫疏懒,事倍功半。因此,制定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对你的学习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1.1 制定学习计划的目的和
期刊
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作为教育工作
期刊
新课程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空前的活力,课堂上书声琅琅,气氛活跃,思维敏捷,热热闹闹。“动”已经在许多教育者的研究之下,很快得以实践推行。本文要强调的是当前被很多教育者遗忘的“静”。恰到好处的“静”,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是一种沉思状态,一种陶醉状态,一种探究状态。它能创设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让教育者的意图震撼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娴熟自如的运用它,便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1 静,对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此可见情境化教学非常必要。因为,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情境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采用。下面结合我的一点教学经验和反思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