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基础教育学科,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教师一定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爱上数学、爱上学习、爱上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气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动手实践助于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现代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注重这三大因素的作用,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氛围;实践
  一、激发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更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因为小学生刚刚结束幼儿教学阶段,他们还没有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学习什么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用,引导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先导,它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小学生的兴趣随意性比较大,稳定性不强,很容易转移,教师不仅要诱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设法保持学生的兴趣.
  在现代教学论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课堂教学是由两条主线共同作用完成的,一条是我们熟知的知识对流的主线,而另一条往往被我们忽略,那就是情感对流的主线.事实上,对小学生而言,情感主线在课堂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可以愉快地学习,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感知、创新、实践等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兴趣的重要性,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动手促进思考,培养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要通过提问来强化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兴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另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成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从而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或是经常对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不断进步.同时,热爱学生也可以帮助老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偏爱优等生,只能用平等的爱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推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没有心理压力,才能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精神饱满,时刻保持微笑,给学生自然亲切的感觉,让课堂荡漾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有愉悦学习的心态,让学生树立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这种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书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可以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散思维,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应该改变课堂教学传播的单向性,改变只有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向传播方式,将课堂变为学生与老师双向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开口.教师还应该用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和老师的价值观得到认同,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将抽象变为具体,对于处于具体思维阶段、概括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才能认识到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其实从建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到培养空间概念,教师都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因为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充分地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比直接给予他们一个知识点和一个概念更好,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现在教学论中也提到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科学不是用耳听的,而是动手做的.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的不只是概念,还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数学的学习需要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一个有趣味的过程,教师必须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来体验问题的生动和方法的多样,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的本领.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我国举办了多次世界级的大型博览会,各地方通过博览会的举办带动区域的旅游业、服务业、会展业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大型博览会在举办后再次的改造利用又可作为景区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应该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动手实践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就必须去实践、去操作,从操作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爱迪生一生不停的动手实践,在家时,地窖成了他的实验室;在火车上,吸烟室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对数学与生活作过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火箭之速,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的原型: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应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人文主义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完美的人”.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一特点将更为明显,“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弘扬,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以知
证明题是高考题中的熟面孔,每年都有很多省市的高考题会涉及到.高中数学教材中的证明方法主要有: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和数学归纳法等。在平时解题过程中,由于题目综合性较强,考生往往又会很惧怕证明题。虽有方法,但不知该如何选用。笔者通过一些具体的题目谈谈证明题的处理方法.
摘要: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是整个教学中的难点,初中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低,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困难,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轻松理解本章节内容.  关键词: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案例分析
摘要:类比推理是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已知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借助类比推理可以推测未知、发现新结论、探索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数学中,类比推理是发现概念、定理、公式和方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开拓新领域、创造新分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已引起每个数学教师的重视.本文结
作为一名初三毕业班的数学教师,研究各地的中考题成了必修课,前两天我认真研究了2011年南通市数学中考试卷,总的感觉试卷不难,于是我决定安排一个时间做一下测试,批卷过程中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吸引了我的眼球,绝大多数学生都失了分,在评讲试卷前我让学生先订正,课上准备重点评讲,没想到学生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方法,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