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秀芹:当“混龄”邂逅“自然”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滑道上快速滑下,在树墩上蹦跳,把秋千荡得非常高,在土坡上跑来跑去,在攀爬墙上如蜘蛛侠一样上下爬行,教师允许孩子们这样“撒野”,甚至会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是在河北农业大学幼儿园户外活动现场经常会看到的景象。
  大胆、新奇的玩法,带给孩子们酣畅淋漓的快乐。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一些教师、家长会发出疑问:“在这样的环境中玩耍,孩子的安全能得到保障吗?”面对这种情况,园长连秀芹每次都耐心解答——大多数的孩子更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他们是很好的判断者,可以评估自己的技能和处境,并确定哪些风险是他们可以应对的。虽然可能会摔倒,但孩子的抗逆力很强,能够在错误、失败甚至小伤之后迅速振作起来。从教34年,连秀芹深知,童年需要自然、自由、冒险和发现。她希望幼儿园户外环境的打造尽可能地贴近真实,以此激发孩子的“自然本能”。恰如教育,必须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跟上孩子的成长脚步,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
  转变观念,开启破冰之旅
  因工作需要,1992年,连秀芹由原河北定兴幼儿师范学校调到河北农业大学幼儿园任职,从教师、副园长一路披荆斩棘,华丽转身为充满创造力和激情的园长。她多次自筹资金、添置幼儿园设备设施、规划幼儿园室内外环境、扩建幼儿园功能活动室,带领全体教职工开启了一条“自聘员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幼儿园谋划、创业、发展之路。
  作为一线教师出身的园长,连秀芹深谙孩子成长的需求和教职工工作的需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她深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生活和自然,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脱离生活和自然来闭门造车;留住教师不仅仅应提高他们的待遇,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有归属感、有存在的价值、有成长的动力。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教师和孩子享受工作和学习,优雅地生活呢?”她开始反思,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查资料”等方式,开始了长达5年的学习与实践,希望探索出新的运营模式。期间,混龄教育引起了连秀芹的关注和重视。“20世纪90年代,混龄教育还是一个不被人熟知和认可的新鲜事物,虽然个别幼儿园有这种教育模式,但大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开办的兴趣班。我希望改变这种状况,破解孩子的成长密码,让孩子的童年回归游戏和自然,回归‘玩’的天性。”
  责任和兴趣驱使连秀芹不再等待和观望,积极转变观念,开启破冰之旅。2005年,在她的引领下,幼儿园开始实施混龄教育。之所以义无反顾地开展混龄教育,并选择坚持下去,在她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爱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混齡教育”。“孩子的成长需要‘哥哥姐姐’们的陪伴,大、中、小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能够使他们成长得更完整。另外,教师的工作也需要混龄教育。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最令教师头疼的事情就是维持纪律。”理论和实践都告诉她,实施混龄教育很有必要。“混龄教育能够较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在混龄教育中,我们给予孩子真实的玩伴和自由的环境,年龄大的孩子可以给年龄小的孩子提供帮助和保护,不同年龄的孩子之间会有一种交流与和谐,这种交流与和谐很难在成人与孩子之间被发现,唯有混龄教育才会有如此和谐的魔力。大、中、小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和责任心,生活自律、自理能力大大提高,教师也不必再担心纪律问题。”
  没有政策、没有范本、没有认同,从2000年的萌发思考,到2005年的探索实施,再到2011年的普及发展,如今回想起来,连秀芹觉得做混龄教育虽然并非一帆风顺,却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因为这是她喜欢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会觉得有多难了”。
  慢生活,静成长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成人急不得,需要慢慢来。任何急功近利的灌输和技能训练对孩子的伤害都是无法估量的。”连秀芹表示,匆忙长大的真正危险是孩子可能在懂得社会责任之前先学会了放纵,这种次序的混乱只能助长不文明行为。在这种观念的浸润下,“为生活而教,让自然来育”成为根植于每位农幼人心中的办园理念,“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成为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孩子一起成长”成为幼儿园的工作理念。
  办园理念、教育理念和工作理念的定位,让农幼的混龄教育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学习过渡期,连秀芹将大班组离园孩子的空位,安排给插班生(托班、小年龄的孩子),虽然有少数家长质疑,但是幼儿园秉持的原则是:能接受的留下,不能接受的可以转园。最终只有不到1%的家长不能接受以上做法。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连秀芹发现小孩子的加入不仅没有影响大孩子的学习,反而促进了大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相比同龄的常规班,混龄大班组的生活、纪律、学习和安全等方面要好很多。家长们由以前的焦虑、担心,转变为支持和认可,为混龄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了过渡期的成功经验,混龄教育在幼儿园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喜爱。连秀芹用5年的时间将幼儿园所有班级逐步由同龄常规班顺利转变成随机混龄班。这一时期,混龄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独立、专注、秩序、协调”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还“混”出了孩子间的手足情、交往力、自信心、好口才和高情商,促进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同时,混龄教育大大解放了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在混龄环境中,教师的尊重和示范给予大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自由选择,让大孩子产生内省和自律,进而影响到小孩子的行为,此时教师们真正从台前走到了孩子背后,默默观察、静静等待。连秀芹表示,孩子们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年龄的增长,还依赖于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自由进行观察。孩子们之间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健康成长。
  通过对每届毕业生进入小学学习状况的跟踪调查,连秀芹表示,混龄班毕业的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可以独立整理书包、衣物;自控自律能力强,课堂纪律较好,课外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乐于助人,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首先考虑的是想办法自己解决,其次才是寻求能力强的同伴帮助,如果都不能解决,最后才去向教师寻求帮助。孩子真正成了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把环境留给孩子,把自由还给孩子
  2015年,当混龄教育实施10年后,连秀芹遇到了新的困惑,她发现孩子们安静有余、胆量不足,秩序良好、冒险不够,独立性较强、团结合作完成活动的能力仍需提高。“教育不能让孩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让孩子只在屋子里身心疲惫地学习。教育的目的要让人成为社会人,学会独立生长、生存和生活。”
  《林间最后的小孩》《爱弥儿》这两本书给了她很大的启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德国自然游戏教学法”时豁然开朗——开展自然生态教育,让教育回归自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良药,童年的起跑线不是在室内“苦思冥想”,而是到大自然中“见多识广”。
  她系统学习了“德国自然游戏教学法”,又赴日本研学了“幼儿园森林教育”,并将两种先进的教育经验与高校附属幼儿园的优势有机结合,探索出契合园所发展实际的“自然生态混龄教育”。2017年8月,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幼儿园尝试开展全混龄教育模式下的自然生态教育。
  经过近4年的实践与探索,“自然生态混龄教育”改变了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解放了孩子们的手脚,激发了孩子们“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天性。孩子们不用担心玩具会玩坏、学具会弄丢,因为自然生活中随时可以补充,幼儿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场面。
  创设有准备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满足孩子“内在生命力”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充分自由、自主的环境下,孩子们的身体机能被充分调动,他们开始在危险的边缘进行探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孩子们反复探索这些边缘并乐此不疲。
  “保护孩子的最佳方式,不是为他提供无危险的生长環境,而是让他从小接触‘危险’,不断试错,并学会如何判断危险以及应对危险。”连秀芹表示,投放真实的工具和材料,允许孩子探索“危险品 ”,才能培养孩子勇敢果决、独立自主、团结合作、自信专注的能力。通过创设开放的立体空间、有准备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真实的工具和可塑性较强的材料,孩子们能从众多物品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使用完毕后又把它放回原处;当他们期待已久的学具被别人占用时,能在旁边耐心等待或者进行协商……
  除了给孩子创设生态环境,根据孩子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农幼的室内外环境也在不断地升级改造、调整优化。
  在室内环境升级改造方面,每班建设阁楼,增加立体空间,供孩子午休和开展区域活动;楼道建设生活区域,孩子们可以在此更换衣物、鞋子;增加生活用具和工具区域,满足孩子探索和建构的需求。连秀芹坦言,区域环境的升级改造以及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投放的自然生活材料,有效地满足了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自由空间,还打开了他们成长的大门。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反以前的躁动和不安,变得宁静平和。教师照顾孩子的原则由原来的“统一、全揽、帮扶”变为“不催促、不打扰、不否定、少帮助”。
  在室外环境升级改造方面,幼儿园遵循的原则是去掉“硬化、塑化、工业成品化”,变为“沙化、土化、自然生态化”。例如,利用幼儿园每个区域的大树,建造“大树阁楼”,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大树的树根、树干和树冠,另一方面能拓宽孩子的视觉广度,丰富孩子的感官世界;多个区域修建了沙坑、土堆,把幼儿园变得高低不平、错落有致,满足孩子登梯爬高和挖坑踩泥的需求,激发孩子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室内外环境给予发展中的孩子能量、力量和胆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感受力、思考力、意志力和专注力,将是孩子一生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每一处空间,哪怕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犄角旮旯;每一种植物,哪怕是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对于孩子而言都是有教育价值的。”连秀芹说。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应基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成就孩子。而对连秀芹来说,真实的生活即教育,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只有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让教育更具生命力。
其他文献
陶继新: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构建有特色学校文化,提出并践行认同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否就认同教育中的认同教育课程谈谈您的理念与做法?孔德勇:谈到认同教育课程,首先就要说说“认同教育”。“认同教育”的办学思想源于老子的“和光同尘”、孔子的“天下大同”思想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五个认同”理念的深度融合,办学理念是“为认同而教育,因教育而认同”。认同教育是我们忠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礼仪是一个國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是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下园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设“礼润童心”课程,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文明有礼的少年儿童。  课程背景。孔子问礼文韵千年,依于斯并融于斯的下园小学栖居于小巷深处。下园小学
“1932年,中央苏区政府发布了《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晴川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晴川实验小学”)崭新亮丽的校园里,植树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场“学百年党史”思政大课,从党史上第一个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9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校师生听得入神,对接下来的植树活动摩拳擦掌。
当代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立德树人、人才强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拥有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高中阶段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如何在把握办学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变革育人方式,提供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产生和成长的土壤?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验中学”)创建于1920年。200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而资料筛选的质量直接决定后续工作成效。如何从繁杂多样的资料中采选到需要的素材?首先要构思提纲,明确选取内容,并提炼采选的原则与方法,让编写者有法可循;其次要明确材料来源,反复核实材料的科学性;最后要符合学情需要,规范使用地理术语,突出育人功能。  拟定采选提纲,凸显乡土特色  乡土地理教材资料的搜集和汇总难度大、耗时长,追求面面俱到容易导致杂而不精。如编写遵义
2021年是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我校建校110周年。一个多世纪前,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世界处于大变局中,觉醒的仁人志士们怀揣“教育救亡”之热忱,创立了一批大中小学,薪火相传,砥砺奋进,这些学校很多都已成为所在区域乃至蜚声国内外的百年名校,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发展与改革大业培育了无数人才,教育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
洋紫荆花开满城的时候,柳州城市的美,洋洋洒洒写在了每个赏花者的眼中,和着涌动的柳江水,印在了江岸的百里画廊,印在了平常人家的轩窗。而在熙攘的街角,花的香掺杂着螺蛳粉的味道,形成了这座城特别的气息,这是一种清秀的山水图景与人间温暖的烟火味相杂糅的气质,素淡而浓烈,纯朴而豪爽。园林般的柳州,是中国西南工业重镇,工业总产值占广西的四分之一,具有非常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多年前,柳州提出“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并举全市智慧和力量实施“二次创业”。
让乡村的孩子们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校教育,让乡村的家长们接受良好而有意义的家庭教育,让乡村的教师们接受优质而有创意的团队教育,是如今扎根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中心小学教师宋允国的孜孜追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着中小学数学教学及班主任管理23年经验的宋允国用自己的“小”行动来证明——何为“大”先生。  小改变解决大问题  基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理念的指引,宋允国切实做好眼
民间体育游戏是劳动人民自发创编的游戏活动,因情节有趣、就地取材、易学易玩,能激发幼儿探索和参与兴趣,有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幼儿园为传承民间体育游戏做出了有益探索。  从“传承”到“实施”,开启发现之旅。园所收集、整理、调查、分析了民间体育游戏,挖掘、研究出适合幼儿的内容。以文献研究法为主线,查阅资料;运用调查法,了解、分析本地区民间体育游戏的资源情况及家长、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
近年来,常常可以看到诸如学生对救火牺牲英雄的事迹无动于衷、对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全然无感等现象,严重的甚至发生“吴谢宇弑母”等惨剧。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在教育领域经济投入、硬件条件等都比过去有了巨大改善的时代,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会出现这些问题?为什么他们的感受力、心灵和情感等,不仅没有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而得到丰富,反而呈愈加贫乏之势?  社会:物质与信息技术淹没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