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的艺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i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然而在语言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在提问的原则、提问的切入、提问的艺术和提问的方式上仍存在偏差。教育需要智慧,教学需要策略,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应把握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观察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不同方式,尊重并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能力和差异,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及时调整课堂提问策略,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发挥语言活动的独有魅力。
  一、精心设计问点,有效切入
  1.激活兴趣,学意盎然。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提问是找准切入点的前提。所谓兴趣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提问,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
  2.把握目标,突出重点。对目标的把握和重点内容的理解,是找准提问切入点的关键。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分析、研究教材、找出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如在讲述活动《小老鼠去旅游》(教师重点是引导幼儿根据具体情况动脑筋、想办法。)中提问:“小老鼠在大海中特别饿,它就把西瓜船吃了,可天马上就黑了,小老鼠想回家了,怎么办呢?”
  3.设置矛盾,发散思维。在矛盾处提问,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即引发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使孩子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促进、发展和活跃幼儿的思维,从而调整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二、灵活运用问法,巧设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创设情境是教师通过语言的声调、感情色彩或设置形象的场景,激起幼儿的情绪、情感及丰富的想象,使其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感受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以角色的身份介入使幼儿置身于情境之中。
  2.换位思考,引发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验角色的行为和心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较为合理的假想情节,在满足幼儿好模仿的心理的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3.联系设问,经验迁移。根据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孩子们积极讨论,使孩子们从事物的不同侧面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维。
  4.故设悬念,展开联想。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够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从“悬”中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促进幼儿积极思维。幼儿通过观察体验作品中角色的行为、背景状况,调动生活经验,思考作品内涵、人物心理活动等,在创造性的想象空间将思维引向深入。
  如《母鸡罗斯去散步》,当讲述到“母鸡罗斯太太去散步,狐狸跟着罗斯太太经过了草堆、奶站,又来到了菜园”的时候,我故设悬念:“母鸡罗斯太太会有危险吗?”“在菜园里狐狸又会遇到什么状况呢?”引导幼儿展开联想,讲述或创编故事结尾。
  三、及时反馈信息,答疑解惑
  1.问随脉动,有的放矢。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活动中出现的具体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常常会生发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应有意识地筛选一些满足幼儿探索欲望且能增加幼儿经验的问题,及时作出回应,加强师幼间的互动。
  2.反客为主,答疑解惑。问的艺术,既是教的艺术,更是学的艺术,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孩子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恰恰说明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提问,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提问,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幼儿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理念,让孩子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和能力。
  3.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教师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表现为对无法预见的情景进行出乎意料的塑造,表现为临场的随机应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提问中,教学情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教材、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对话”意义上的课堂提问,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因为幼儿会带着富有自己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提问,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复杂和多变的特性,这需要教师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地扭转尴尬局面,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如看图讲述《心情预报》:孩子们在“森林心情播报站”的播报中得知狮子生病的消息,纷纷根据老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进行了想象表达,讲述了各个小动物关爱狮子的不同行为。就在这时,涵涵的发言出乎大家的意料。
  涵涵说:“大狮子会吃掉小兔子和小动物们的。”听到这个问题,我立刻怔住了,丝毫没有想到此时孩子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微微停顿后,我将问题抛给了孩子们。
  师:“这里的大狮子会吃掉小动物们吗?为什么?”
  幼1:“不会,大狮子生病了。”
  幼2:“大狮子被狐狸拔掉了牙齿,不能再吃小动物们了”
  幼3:“大狮子已经和小动物们成为了好朋友。”……
  孩子们经过对图片的仔细观察,大胆地进行想象和猜测,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要拥有一颗无私、公正的爱心,灵活地运用课堂提问技巧,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从而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这将不再是一段刻板的时刻,而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过程。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经常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多媒体的无效和低效,以及浪费现象。力避这些不足,使多媒体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彩翼,是重要且经久不衰的课题,探讨多媒体的使用策略是不可回避的主题。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多媒体 英语课堂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新课改的深入,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根本性变化,课堂焕发青春和活力。但在多媒体逐渐普及、课堂发生可喜
摘 要: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限的,但小学是锻炼写作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阐述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策略。  摘 要: 小学 写作策略 作文指导  小学阶段,学生写作能力及整体认知能力并不完善,在这一阶段进行作文锻炼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使学生在写作领域树立信心,敢于动笔、乐于表达,本阶段只要求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通过文字形式表达生出来。  在这一阶段,小
摘 要: 初中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是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打造阳光课堂,让历史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措施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艺术,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初中生在情境中不断进行探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开始发现语言美,感受语言美,领悟语言魅力的重要时间段。当下,初中生的散文鉴赏和审美能力不足,现代散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给出具体散文优化策略,以期为广大初中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现代散文教学 现状 优化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广和教育改革体制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散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现代散
摘 要: 新的英语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英语教学生活化,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和沟通的语言,产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板块中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将英语教学真正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让英语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在学中用。  关键词:
均值不等式是求函数最值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也是高考常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谈谈运用均值不等式求解函数最值的一些难点.  罗列几个常用且重要的均值不等式:  ①a b ≥2ab?圳ab≤ (a,b∈R),当且仅当a=b时,“=”号成立;  ②a b≥2 ?圳ab≤( ) (a,b∈R ),当且仅当a=b时,“=”号成立;  ③a b c ≥3abc?圳≤ (a,b,c∈R ),当且仅当a=b
摘 要: 高级英语精品课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高级英语精品课建设为例,说明高级英语精品课初级阶段在建设内容上既要整体把握,又要有阶段计划,实现整体协调,实现精品之“精”。  关键词: 高级英语精品课建设 初级阶段 实践模式  21世纪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较强的优秀外语人才。建设好外语类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国际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利用率也越来越高,甚至达到“无情境不上课”的程度。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能直观再现书本知识,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有趣,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把情境当做点缀,这样就会事倍功半,使教学迷失方向。那么,怎样合理运用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呢?下面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以“情”入“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反思农村初中传统语文教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接受,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主角,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教师的主导作用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缺乏民主和谐的氛围,气氛沉闷,忽视学生的
摘 要: 英语教学开展几十年来,听力教学一直是困扰众多英语教师的问题,学生对课堂听力的效果往往期望高但见效低。传统图式理论认为给予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便能顺利完成理解过程。但当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情况该是如何呢?作者认为,Kintsch的建构—整合模型能够使该过程区别于图式理论的阐释,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 语篇听力理解 建构—整合模型 教学启示  英语教学开展几十年来,听力教学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