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教学的几种导课方法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80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怎样将这门教学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教师就要必须对科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得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导课这一环节能否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导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因为兴趣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及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的导入对一堂新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科学课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重点或难点,精心设计与探究有关的导入方式。善于运用富有创造性、形式多样的方法来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欢愉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本文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常用到的几种科学课课堂导入的几种基本技巧。
  一、多媒体导入法
  科学课采用多媒体导入,创造精彩课堂。多媒体教学逐渐进入科学课课堂,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情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动物的卵》《给食物分类》《房子的承受力與稳定性》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只靠教师讲解太枯燥乏味,动手实验又太很难,教师查找资料网络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采用多媒体导课,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角色,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了知识学习的境地,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疑问导入法
  疑问导入课,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学贵在疑,疑问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索。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设置悬念,能引发学生强烈的释疑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导入到新课中。如在教《照镜子》这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实验认识了镜子的基本性质后,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块镜子能看到物体的一个像,那么两块镜子能看到物体的几个成像呢?在教《电磁铁》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磁铁能吸铁钉,铁钉能吸磁铁吗?”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有的学生说:“可能有办法让铁钉能吸磁铁”,最后大家决定通过试验来验证想法,通过创设问题,产生悬念,使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迫不及待想动手实验。可见,精心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导语,新颖的开场白,另人疑惑的悬念,增加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成份,激发了学生强烈兴趣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的效果显然就会不一样。
  三、魔术导入法
  巧用魔术增强实验课的趣味性和探究性,例如上《磁铁》一课时,我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子中放入一块铁,用手把铁慢慢引入到瓶口。当时课堂上鸦雀无声,学生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看完后觉得太神奇了,要我说说是怎样把瓶里的东西拿出来的。他们都想把这个绝活学到手。我因势利导,把话转入教材内容。用启发思维的小魔术,为课堂营造良好了学习气氛,让学生耳目一新。既调动学生上课听讲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谜语导入法
  谜语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雅俗皆宜的文化形式,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小学生都喜欢猜谜语。利用谜语导入新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是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导课形式,我在科学课上就尝试了这种导入方法。如上《蚕的生命周期》这个内容,我先讲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猜:“一个姑娘真可爱, 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身,织成丝绸做穿戴。”小朋友们听得可认真了,我刚把谜语说完,大家就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了小手,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说出谜底,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就连平时比较懒惰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来,教学效果真令人满意。又如教《认识大脑的模样》时,我先请学生猜谜语:“人类有个宝,用它来思考。我们看不见,智慧在里面(谜底:大脑)。”学生猜出了很开心,我补充说:“你们知道大脑是什么模样的吗?”将学生带入了科学的世界。可见,新颖的导入,就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小制作导入法
  小制作导入新课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不少光彩。在上光学玩具《万花筒》这节课,我拿出自己精心做好的万花筒,让学生欣赏,并教他们怎样玩,当我说里面放的是几粒碎纸片时,学生觉得太神奇了,不停地问我是怎么做的,想了解万花筒的光学原理,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
  科学课导课的方法有很多,但导课无定法,它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需要我们教师多在学生身上动脑筋、想主意,变着法儿给学生创设的科学情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将学生带入科学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寻找解决新问题的兴趣,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到外校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了该校一些有名的教师上的语文课。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了较多的问题,并尝试通过指导朗读课文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遗憾的是学生反应冷淡,几个举手的学生也不能抓住题眼来进行回答,语言的表达存在很大的毛病。学生的朗读在教师的指导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收获甚微。后来,与这几位老师交谈,这些老师抱怨不已,说现在的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民教师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孩子们健康人生的引路人。“传道”是教师第一位的工作,人民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责任。传什么“道”呢?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传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正能量!  第一,教师要传播正能量,首要的是自身积蓄着正能量。  积蓄正能量,要求我们坚持理想信念。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
期刊
别看现在的孩子能说会道,殊不知拿起笔来却无从下笔,一句话也写不出来。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老师,笔者认为,抓住关键期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对写话提起兴趣要从一年级抓起。  一、抓源头,重阅读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在课堂上提醒他们把话说完整,指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不仅有利于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对文字的积累,也为他们的写作之路铺下奠基石,埋下伏笔。在写话之前,首先心中得有话匣子,所谓
期刊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教师在课堂中绘声绘色、旁征博引,教学语言丰富多彩。而轮到学生发言时他们却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调动所有脑细胞还是无法发言。即使能够发言,也是只字片语,搔首挠耳,吞吞吐吐,无法自然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这种哑巴汉语的课堂现象比比皆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华东师范大学教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它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课改试验中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经过十年的艰苦摸索,走出了辉煌的课改之路。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個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
期刊
语文是掌握语言、提高交际能力和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的知识与技能是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形成的,离不开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又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 教师应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文化修养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丰富上,同时包括思想观念的
期刊
古往今来,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姿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和气节,历来为文人学士所吟诵和称颂,咏荷赞荷的骚人墨客至今数不胜数。荷花在中国文艺创作者的心中已经把它当成独特精神符号和表达内心诗意的文化题材,它让文化人承载着多少美丽的憧憬,它成为现实和幻想之间借情达意的最合适的花语介质。  荷花,也叫莲花、芙蓉、芙蕖,是江南水鄉最常见的多年生草本花卉。荷花以其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
期刊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而且有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感。他们一提起英语就头痛,听不懂也不愿听,上英语课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种折磨。于是部分学生到干脆放弃英语这门课,对他们的升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激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爱上英语,主动学英语,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概括、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这里我简单地谈几点做法
期刊
一、特色确立的背景  作为一般高中,桐梓二中长期以来承受着生存与发展的困惑与阵痛。探究顽疾之脉,根源有二:一是生源受招生政策的制约,学生的德、行以及知识储备等综合素养相对不高。二是学校于2004年才独立为高中,缺乏核心凝聚力和学校精神。为此,找准契合学校现实与教育使命的核心载体,并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学生的诗意成长、教师的专業进步、学校的内涵发展则成为了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此,桐梓
期刊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有效联系。也就是说,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越丰富,就越能促进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识发生作用,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旧知识也得到加工改造。作为一门入门学科,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在于概念繁多,关系复杂,知识点分散,识记性内容多。如何使学生轻松地踏入化学的门坎,有效掌握化学知识,是化学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