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策略探析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进行的,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建构游戏能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材料、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呈现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情况。
  【关键词】小班幼儿;建构游戏;数学认知能力
  一、前言
  2017年5月,我园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积木建构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影响”这一子课题的研究。建构活动是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建构材料来塑造物体形象,反映周围生活面貌特征或心目中遐想世界的一种游戏。它具有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等特点。这一活动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这一感受,所以,建构游戏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二、建构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的初衷
  对于3-4岁的幼儿,数学认知领域中的数、量、形、空间等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他们很难理解。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也是让幼儿通过多动手操作获得,但每一次的数学活动目标性比较单一,只针对某一内容来进行,容易让幼儿感觉枯燥与限制,并且每次活动与上次活动内容有时有关联,有时却没关联。幼儿的记忆是无意识的,他们知识或经验的习得是通过多次实践操作才可获得。
  而建构游戏,通过幼儿建造各种物体或建筑物,能促进其思维发展和动手操作的习惯,形成手脑并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然地获得分解与合成各种形体的经验,并在使用材料中获得数量、高度、长度、上下、左右、宽窄、厚薄、对称等概念,取得组合、堆积、排列各种形体的经验。
  针对这一观点,我们想出“在建构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提高幼儿对数学认知的能力”这想法。
  三、小班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数学知识的渗透
  3-4岁的幼儿无意注意仍占优势,对新鲜事物、新异活动有很大的好奇心,但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集中。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常常是边做边想或先做后想,模仿性强,缺乏有意性。为了在建构活动中可以融入数学认知,提高小班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教师要做到:
  (一)了解3-4岁幼儿在数学认知方面的发展要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指出3-4岁幼儿数学认知方面包括: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从以上内容可以知道,3-4岁幼儿数学认知方面知识着重“感知”,是对数学知识的察觉、感觉、注意和知觉,对数学概念还只是一种模糊的印象,不能具体深刻地理解大部分内容。
  (二)让幼儿喜欢建构活动
  基本上所有的幼儿对建构活动都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可以摆弄这些建构材料,搭建成自己心目中的物品,并享受搭建过程和搭建成果所带来的乐趣。但小班幼儿知识经验有限,搭建内容会重复而致热情减退。所以,为了提高幼儿的建构热情和建构水平,在每次建構活动中,我们做到:确定好每一次的建构内容,订立可行的建构目标;做好建构活动前的准备;自由而轻松、愉悦而有规则地开展建构活动。
  (三)在建构活动中,幼儿数学认知内容的渗透教师遵循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为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认识材料“板”的过程中,第一次“送积木回家”活动中要求幼儿“每人那一块板送到粉红色箱子里”第二次活动中,要求幼儿“把两块红色的板送到粉红色的箱子里,把一块白色的板送到白色的箱子里”。前面一个要求只是按数量1来放进箱子里,第二个要求是按照数量、颜色来分类,比第一个要求高了。但幼儿经过第一次活动经验的积累,在第二次活动中也能很好做到。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教师会按照幼儿的情况,把数量、颜色再增添,让幼儿数与量的理解、颜色分类或材料分类更得心应手。到后来要求区分更细致。如“板”,他们会按照教师的提示,按照板的孔数不同、颜色不同而分类归放。这样幼儿对数与量的增加逐渐添多,对颜色归类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2.目标的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原则
  幼儿在建构活动中会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掌握一些数学认知目标。如,建构“小船”,数学认知目标是在船身两边各用两块特殊材料建构成左右对称的“尖尖两头”。幼儿在建构时会模仿小船的外形特征进行插拼,通过观察范例也知道船身两边各用两块特殊材料。在这过程中,很多幼儿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在分享作品时,有一名幼儿突然说“两块特殊材料再添两块是四块材料”。教师马上抓住这个时机和幼儿进行了把材料横、竖、斜、不规则摆放或换位置的点数,让幼儿理解物体的数量不会因为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量的守恒”这个数学概念虽然没有和幼儿们说,但以后他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肯定会容易理解。而这一内容的渗透并不是教师预设的。
  3.多动手原则
  3-4岁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大部分都必须依靠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在每次活动中,让幼儿多动手、多摸索、多尝试,他们会在多次动手后获得一定的数学认知能力。如,学习“垒高”这一建构方法,幼儿通过用一块块大小相同的板或砖往上拼插,就知道用的数量越多,物体高度会越来越高;反之要降低物体的高度,减少、拆除板或砖就可以。这些都是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把物体多少、高矮、减少、增多等数学认知方面的内容表现出来了。
  4.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每个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不一致,个体差异凸显,其认知水平也不同。所以,每次建构活动教师虽确定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渗透目标,但目标是否使每个幼儿都掌握,可根据他们各自的能力来评价。有些幼儿可能这方面的数学认知能力强点,而另一方面可能会弱,有些则比教师预设的目标更多。所以,尊重每个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不要求每一位幼儿都达到预设目标。只要幼儿能与自身相比,后段时间比前段时间有进步就行。   5.教师多观察,少干预原则
  活动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观察者,尽量少干预幼儿的活动,也不应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幼儿的作品。每一个幼儿只要是用心去做,无论作品的效果如何、数学认知能力表现怎样,都值得教师用欣赏的眼光、肯定的语句去鼓励他们,让他们保持高涨的情绪、积极的心态来参与每次建构活动,在每次活动中得到锻炼与能力的提高。
  (四)建构活动促进小班幼儿在数学认知方面的能力
  1.发现更多数学现象在生活中都有出现,对数学更敏感。如,每周三、五早上是到建构室活动的时候,这两天很少有小朋友迟到,因为他们每周都看着日历,数着手指头,期盼这两天的到来,那么其它时间可以在班级的构建区活动;每天的亲子阅读时光是在晚上睡觉前进行的;吃大香蕉老师会切开两半,每人半条;吃西瓜可以吃两块,等等。
  2.数与量的理解能力提高。大部分幼儿能口头数1-20,点数10 以内的物品并准确说出总数,个别幼儿能手口点数20以内并说出总数。能理解5以内数的形成,如,3块积木添上1块是4块积木;通过排列对比知道10以内数量的多少,等等。
  3.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更具体。1块砖比1块板高,但2块板垒起来与砖同高;砖与板比,板是比较薄的,砖是厚的;2×4的板比2×6、2×8的板短,2×8是最长的;2×4的板孔洞比2×6、2×8的孔洞少,孔洞越多,板越长。
  4.对图形的掌握更具体,图形的外形特征表现更佳。如,幼儿用雪花片一个一个连接成一条“长棍”,幼儿说是“蛇”。他把“蛇”的头和尾拼插在一起,他说变成了“圆形”,他把“圆形”拿起来说是开车,把“圆形”当成是“方向盘”,开着开着,用力一压“方向盘”扁了。幼儿问老师:“这是什么形?”老师说:“这是椭圆形。”他马上就说:“哦,原来圆形轻轻一压就变成了橢圆形。”从幼儿的活动中,他抓住了圆形和椭圆形的外形特征,在建构中表现出来了。
  5.空间方位感知从自身过度到以它物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里外。如,建构动物“长颈鹿”,要求幼儿搭建出长颈鹿后,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认识方位“前后”:
  师:“长颈鹿肚子饿了,想吃树叶,树放在哪儿它才能吃到?”
  幼:“放在长颈鹿的前面。”
  师:“哪儿才是长颈鹿的前面?”
  幼:“长颈鹿头对着的那边。”
  师:“哪儿是长颈鹿的后面?”
  幼:“尾巴的那边是后面。”
  通过这一问一答,幼儿说出了方位词“前后”,并且不是以自身为中心的认识,而是以它物为中心说出来的。还有建构“小船”中,“船篷”建在“船身”上面,“船身”下面可以加板,垫高“船身”;“房子”里面放“小床”“房子”外面种上树和花,等等。在建构活动中,幼儿都能合理地把一些物件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把自己对“上下、前后、里外”等不同的方位的理解呈现在建构过程或建构物体中。
  幼儿对数学认知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在建构活动中观察、操作,不断自我吸收而形成的。通过建构活动,让教师更能理解:提供材料,放开手,不过多干预,让幼儿们在操作中吸收更多的经验与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经验更牢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17.
  [4]蔡黎曼.积木变奏曲[M].广州:南方出版传媒,2018.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计算教学对学生接下来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内容,或者是学习其他与数学相关的学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科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讨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培养与提高小学生计算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沟通的问题,包括师生间的沟通和家校间的沟通。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是家校间沟通的关键。所以,在与家长的交往中,班主任的言行是否得体、工作方法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能否适时、适当地进行,影响家长是否愿意配合你的工、配合学校的教育,进而
【摘要】时代在进步,家校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关注点,值得大家去思考解决的方法。本文就家校矛盾迅速排解方法作简要的探索,希望对教育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家校矛盾;排解方法;教育  一、背景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家校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如今的事态越来越影响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也对学生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家校矛盾的迅速排解方法已经是社会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国内的具体情况主
本报综合消息 10月24日上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科研课题开题论证会在江门市教育局会议室举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曾令鹏,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项目总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韩裕娜博士,广东省教材中心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审专家吴志海,江门市教育局副局长韦健宁,江门市教育研究院院长吕锦文、副院长陈育庭、副院长李义仁以及广东省丁玉华名师
一、时事热点  2020年11月,四川甘孜州理塘县20岁藏族小伙丁真(见下图),因为出现在一名摄影师的镜头里而意外走红。晒黑的皮肤,略显蓬乱的头发,原生态纯真的笑脸,迷倒了万千网友,成了网红界的“新晋顶流”。  理塘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距离州府康定285公里,距省会成都654公里,地处东经99°19′—100°56′,北纬28°57′—30°43′,县
【摘要】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在相比城市落后的基础上,如何更进一步提升自己并缩短差距,值得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思考与探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表示,体育不仅仅是身体健康,体育还承载着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这样的一个思想、意识形态,承载着思想道德修养和振奋民族精神这样一个基础性工程,而且要能够让学生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过程中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本文从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角度出发,经过对相关问
广东省教育部门组织安排部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时强调,部编教材的新理念凸显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作为初中课程的重要底色,把自然生命、伦理生命、精神生命渗透于三个年级的教材编排中,要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改革,强调优化教学过程。  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重要时期,正处于情感丰富而不稳定的青春期,加上与父母的代沟,不可避免出现矛盾。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是因为家长溺爱,或专制粗暴,缺乏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它具有图、文、声、情并茂和flash动画等优势,它不仅能够活跃英语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初中阶段,句型教学的成败标志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成败,所以,英语句型的教学尤其为重要,教师通常运用传统手段进行句型教学,这样不仅使课堂沉闷,而且影响学生学习句型的热情,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句型教学,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能够提高英语课堂
本报综合消息 为了更好地发挥珠海市名教师在珠海、珠三角乃至大湾区的示范引领及辐射作用,2020年初,珠海市教育局启动了新一轮珠海市名师工作室评选工作。  10月27日,在珠海市教育局举办的“新一轮市名教师工作室暨珠海市教师发展中心授牌仪式”上,69位老师从珠海市教育局领导手中接过名师工作室牌匾。其中,英语教师袁也晴从众多优秀的英语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本次授牌仪式上最年轻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袁也晴名
【摘要】洛克曾说:“健康的心智存在于健康的体魄中。”加强体育锻炼,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小学生每天坚持一小时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运动技能得到锻炼,心理素质不断提升,承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大课间活动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并在活动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对学生的个性发挥和特长展示有很大的帮助,在活动中充分凸现学生的童心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