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整合计算问题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计算错误率高,计算能力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单纯对学生进行计算技能的训练,显然又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等等。那末,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机地整合计算和问题解决,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及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的理念将以往的计算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已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领域,我们已经很难再从新课程教材中发现单纯的计算或应用题了,而随之接触到的却大多是包含了“算”与“用”的“解决问题”等类型的教材模块,无疑对分散了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增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策略思考的渗透和培养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计算必须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教学注重计算和问题解决的有机整合,往往给计算教学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有了情境计算就有了活力,只有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感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才会把计算当作问题解决的手段。计算教学在生活情境的支撑下去理解算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我通过创设书店卖书情境,并出示以下两条信息:①《少儿童话》一套3本共36元。②《十万个为什么》一套2本,每本15元。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情境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①两本《少儿童话》共多少钱?36÷3×2;②两种书一共多少元?36 15×2等等,学生很自然地就用算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这时我跟着提出:100元买2套《少儿童话》够吗?还多多少?学生列式:100-36×2。我问:先求什么?36×2,为什么?能结合图意说说吗?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这就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了。我紧接着又出示:一套《少儿童话》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要多少钱?一本《少儿童话》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共要多少钱?①36 2×15学生理解,因为要先求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多少钱,所以先算乘法。②36÷3 2×15让学生结合图意去说说为什么乘除可以同时计算?因为36÷3表示一本《少儿童话》多少钱?2×15表示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多少钱?所以可以同时计算。“算”与“用”结合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这时让学生明白,“算”就是为“用”服务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计算作为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的操练来加以巩固和形成,但我们现在的计算教学往往又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进行,先提出问题情景,然后探究算理和算法,接着加以应用,最后来一个拓展或者延伸,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有效练习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问题,首先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一堂课基本上没什么时间让学生去练习和巩固,其次在层次上出现了问题,我们很多学生在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教师已经在运用和拓展了,可能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适应这样的教学,因为他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样有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因为他缺乏练习,这样要形成计算技能对他们来说无疑成了“空中楼阁”。计算与问题解决的有机整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的“双基”和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如,一位老师在上“14乘2”的竖式教学时: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呢?
  生:是图上右边的那两个筐里的8个桃子。
  师:那么计算左边的两个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
  生:10乘2等于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生:相加。
  师:是啊,要把右边筐里的和左边筐里的桃子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师逐步板书竖式)
  师:像这样的一种算法,我们称之为……
  生齐答:用竖式计算。
  从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化抽象为具体,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回顾这教学片断,在教学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时,教师没有一味的地讲计算方法,而是紧紧地联系算理,让学生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去学习抽象的算法。通过“刚才有位学生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呢?”,“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这两个设问,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景过程中:14×2该分两步计算,先算4乘2,这其实就是算了右边两个筐里的8个桃,然后算1个十乘2,这其实就是算了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最后把左,右两个筐里的桃子合起来,也就是把20和8加起来。这样,把原来抽象的算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联系主题图,很直观,明了地理解算理,由于教者注意把直观的算理与抽象的算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的计算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最多的数学知识,我们的课堂只有在实现“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用激算”,才能达到计算和问题解决的“和谐”统一,计算和解决问题才能得以有机整合。
其他文献
【摘 要】 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对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扎实进展,其重要性可以说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作为校长,要带领全体教职员工扎扎实实投入教育要求,按照教育要求来体验发展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有特色的办学思想,这就需要校长有较强的功底和很高的素质来促进创造力的形成。  【关键词】 创造力;素质教育;先进理念  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须有一个素质教强的校长
充分考虑凝汽器结构参数和工质物性参数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运用工程模块化建模方法,建立了直接空冷凝汽器各单元凝结换热及整体压力计算的动态仿真模型.基于STAR-90仿真支撑平台,
[摘 要] 学困生是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存在的现象,英语学科中的这一现象可能较其他学科更加普遍。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耐心,同时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更有效的方法,多关注学困生、多鼓励学困生、多表扬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初中英語;学困生;形成原因;转化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英
[摘 要] 近些年,核心素养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在良好的数学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提出了基础性、整合性与前瞻性等多方面的要求,同时数学教育的本质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有相应的体现。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很多不同,应试教育主要以考试为主,而素质教育最终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重要内容。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在教学中可以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与方法,以便
今天,爸爸给我制作了一张奖励表,奖励表上有5项,做得好每天每项加5颗五角星,做得差就打一个“×”,那不仅没有五角星还要扣1颗。做完奖励表,爸爸问:“如果你全部做到了,那么你能得到几颗五角星?”我脱口而出:“5×5=25颗。”“如果你有二项没有做到,那你这天有多少颗五角星?”爸爸问。我说到“那不是25-2=23颗吗?我毫不犹豫地告诉爸爸。爸爸说你再想想,这时我疑惑的看了看爸爸,仔细地思考了起来,原来
[摘 要]新高考制度改革作为中国社会变革大局中的关键环节,是对国家教育意志的贯彻落实,也是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民生大事,已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引擎。教师应清晰新高考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颠覆性的变化,对功利价值观下教育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基础教育要回归育人功能定位,为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服务,为打造我国优质教育体系培养专门人才,保证新高考政策的切
良好家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品格形成和发展。在时代改革、变迁的背景下,家风建设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鹤洞小学通过家校共育“好家风”的校本实践探索,积极探讨新途径:以开设父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基于此,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阶段考察等,都应该致力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紧抓课内外阅读,注重书写和表述能力的培养,加强作文训练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之一,其难主要表现为:耗时长,效益低。教师投入大量精力讲解阅读,但成效
网络在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初升高阶段学生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容易沉迷网络,轻则出现厌学、逃学、弃学的现象,重则出现抑郁、轻生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