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审美视界观照下的美丽期待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88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校的女儿》有着很强的艺术独创性和新颖性,它在唤起观众期待视界中的预定积累后,又打破了观众的期待惯性,使观众心理产生强烈的审美张力,在“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期待中,感受到编剧独具的匠心和该剧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漫长”的审美期待中,观众所体验到的是“情感”的美丽、“真实”的美丽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美丽。
  [关键词]大众审美 期待视界 情感 真实 人生价值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千古名剧《西厢记》的题旨。正是这句颇能诠释国人心头普遍存在的美好愿望的经典话语,成为普通受众对军旅影视片《大校的女儿》(以下简称《大》剧魂牵梦绕、难以割舍的一个重要原因。编剧在观众的期待视界中,游刃有余地将丰富多彩的各种素材编织进作品,营构了一种“横云断岭、横桥锁溪”的间架氛围,大大增强了剧作的表现力和可视性。《大》剧从头至尾没有没完没了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却让观众感到“情”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男女主人公韩琳和姜士安感情至笃,却并没有让观众看到他们所期待的结局。也许正是因为这只有爱的表征和过程,没有爱的结局的结局,使观众心理产生强烈的审美张力,在“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期待中,感受到编剧独具的匠心,感受到该剧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漫长”的审美期待中,观众所体验到的是“情感”的美丽、“真实”的美丽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美丽。
  《大》剧所凸显的“情感”是全剧的聚焦点。我们知道,抒写情感是文艺作品的特质,也是维系和调节观众与作品关系纽带的制胜法宝。编剧深谙此理,把情感作为结构全篇、笼罩全剧的中心。在唤起观众期待视界中的预定积累后,又以出其不意的情节、人物和意境打破了观众的期待惯性,使有情人难成眷属。观众期待的受挫,不但没有破坏作品的艺术内质,反而传神地表达了军人特有的情感的美丽,显现出一种隐忍美、理智美和悲壮美。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之前,其心理结构并非一块“白板”,而是在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某种综合的包括鉴赏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在内的“审美视界”。这个内在的“审美视界”,作为一种心理定势的鉴赏框架,一旦与具体作品接触,就会形成特定的“期待视界”。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必须重视受众期待视界的研究,但重视不等于迎合。艺术作品既要适应受众的期待视界,又要敢于打破受众的期待视界,《大》剧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女军人韩琳的情感历程是该剧演述的重点。上世纪70年代,在某部队接新兵的登陆艇上,来自贫苦农村的新兵姜士安认识了大校的女儿——班长韩琳。此后两人在边防海岛相知,姜士安渐渐喜欢上韩琳。但作品所演绎的不是传统意义上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韩琳起初对农村籍的普通战士姜士安应该说只是一种好感,并未产生感情上的考虑。围绕着姜士安的婚姻问题,剧作展现了深厚的父子情和战友情。姜士安的父亲老伴早逝,为了惟一的儿子一直单身独过,他含辛茹苦,供养姜士安完成高中学业,并在农村为儿子定下一门亲事。面对没有文化没有感情的未婚妻,姜士安在爱情与亲情之间摇摆不定,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矛盾。这时饱经世故的战友丁排长劝姜士安丢掉幻想,面对现实,不要因为抛弃农村对象、背负陈世美的骂名而失却提干的机会。或许是缘于战友的忠告,或许是出于对老父亲的孝心,或许是他喜欢的韩琳对他没有特别的感觉,或许是基于家庭出身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姜士安把对韩琳的爱毅然深埋于心,理智地听从父亲的安排,回到家乡与翠花结成夫妻。夫妻间无爱的生活,并没有使姜士安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相反,他把满腔热忱都化为了对部队的爱、对战友的情,投入到紧张火热的部队训练、工作和军营生活。在处理姜士安和韩琳的感情问题上,该剧并没有做超现实的或简单的艺术处理,而是独出机杼,相当符合世事人情,同时使观众在期待有情人终得团圆的心理构架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对待婚姻家庭问题上姜士安的宽厚善良、铁骨柔肠及高度的责任感以及韩琳对爱的迷茫困惑与觉悟等性格特征。显然,姜士安对韩琳有着从外在容貌到内在气质秉性的刻骨铭心的爱,这在他女儿姜凤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姜士安一直用韩琳的事迹鼓励她即可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从剧情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脉络:姜士安一次次到海岛看望韩琳,并让家里人邮寄地瓜干送给她;韩琳生产的时候,在她身边的不是丈夫彭湛而是姜士安;事业上越来越成功的姜士安在睡梦中喊出了韩琳的名字;姜士安多年来收集的韩琳作品;韩琳创作上与主管领导产生意见分歧时姜士安耐心劝导她,等等,让人体会到“无情未必真豪杰”的真正意蕴。二十年的岁月流逝,二十年的心路历程,爱的路上的姜士安多么无奈而又痛苦。二十年后,韩琳开始慢慢明白姜士安在她心中的地位。与丈夫彭湛离婚后,她在好友张雁南的安排下数次相亲却都未果而终,就是因为潜意识里她在拿姜士安做参照。最终他们两人的感情都深埋于心,各自在工作中成就了一番事业。
  观众的阅读期待虽然受挫,但更让我们体认到军人的崇高和伟大,体认到军人“情感”的美丽。同时,这样的结果客观上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更加韵味悠长,耐人寻味。这可能正是优秀作品艺术独创性和新颖性的魅力所在吧!
  《大》剧所蕴含的“真实”是全剧的独特点。如果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更多地局限在军营、更多地体现浪漫色彩的话,那么活跃在他们周围的人物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透视军营以外世界的窗户,引领我们在更大范围更深层面理性地体验存在的“真实”。这大大拓展和丰富了军事题材,提高了军事题材的观赏性,也使不同阅历、不同喜好的受众均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观赏点,并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和人生教益。
  姜士安妻子翠花的形象则把人们的视界引向广阔的农村,引向军人的家属。翠花是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在她身上凝聚着中国妇女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等诸多传统美德,她有她的不足,比如不注意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见少识浅等,她与姜士安的婚姻缺憾是历史、现实的多种因素促成的。在这个具有些许婚姻悲剧色彩的人物身上,我们更多地不是哀其不幸、怨其不学,而是对这位军人家属的深深敬意。翠花是家中惟一的女人,烧水做饭洗衣是她每日必做的功课,上有公公需要侍奉,下有儿女需要抚养,农忙时节还要种地收割,她的儿子就是农忙时无人看管不幸夭折,造成她难以愈合的心灵伤痛。随军后,她一如既往做家务,还在空闲地种上菜蔬补贴家庭,一心一意支持丈夫献身国防事业,姜士安每天睡觉的被子都由翠花打理,不难理解姜士安事业成功的背后,有着军人家属当然也包括其父亲在内的多少人的艰辛和酸苦!彭湛原来与韩琳同为战友,后来复员到地方,与韩琳结婚后下海经商。商场是个迥异于军营的领域,要经常面对交际谈判、觥筹交错 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诱惑,曾信誓旦旦戒酒的彭湛也难于抵御和绕过酒场的规则及势利人情,常常喝得一塌糊涂,一次酒后与其秘书同床而眠,在其后的日子里与韩琳逐渐产生隔膜,貌合神离,最终分手。在彭湛身上,透视着商场的精彩与无奈。张雁南也是韩琳的战友,其父在部队担任要职。在韩琳即将保送上大学之际,她动用其家庭的关系,将韩琳顶替,使韩琳一度对社会和人生产生迷茫,失去信心。这一情节,可以说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一个缩影。后来二人还成了好朋友,韩琳与彭湛离婚后,张雁南给韩琳介绍了数位男士见面。这些男士有的是商界大亨,有的从海外归来……从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物身上透出许多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气息,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情节更加多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该剧在以反映军营生活为主体的同时,将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训练场到商场,从城市到乡村,军人、农民、商人、教师,各种人物交织融会,扩展了剧作所表现的时空范围和层面,突破了以往多数军旅影视作品单纯写军人、军人看,把军营生活与日常生活对立起来的表现手法,使该剧既有生龙活虎的军中男儿,又有神态各异的市井细民;既有金戈铁马,又有俗世百态;既有冲天的阳刚之气,又有缠绵的儿女情长,多角度、多色调地对军营生活进行了观照和反映。该剧很少出现当下荧屏上充斥的金碧辉煌的星级宾馆,鱼龙混杂的娱乐场所,画面平实贴切,清新淡雅,却使观众感受到了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
  《大》剧所赞赏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奋斗精神是全剧的兴奋点。人人都向往和渴望成功,成功者的奋斗经历和精神往往能引起欣赏者的通感和共鸣。韩琳和姜士安不安于现状,勇于超越自我,积极向命运挑战,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灵脉络和人生轨迹,构成了人物形象人格的奇丽美和故事的传奇美。剧中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牵动着观众的神经。
  人格的奇丽美。韩琳作为大校的女儿,在世俗的眼里,本该有一个辉煌灿烂至少是非常顺利的人生,但作为大校的父亲并没有帮她多大的忙,这恰好成就了韩琳,使之以一个人格崇高而又奇丽的女性光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剧中的韩琳自强自立,有着非常独立的人格。韩琳在部队表现出色,被保送上大学,却被战友张雁南顶替。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并没有听从丁排长让其父亲出面的劝告,而是靠自己的力量艰难地走出痛苦,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打拼生存的空间和平台,从话务员到护士最后到军区话剧团的编剧,一步一个脚印,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一片蓝天;其次,表现在坎坷命运面前不屈服。韩琳被人顶替上大学后,并没有屈从于命运的摆布,而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但只有初中学历的她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落榜的挫折面前,她没有一条道走到黑,更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阳光的心态坦然对待生活、他人和自己,工作之余坚持写作。面对一篇又一篇的退稿,她没有气馁,没有放弃,终于有一天手稿变成了铅字,她被调到军区话剧团从事编剧工作;第三,不怕吃苦,努力实践。在韩琳身上,没有张燕南身上的丝毫依赖与娇气。孤灯寒夜,有她伏案疾书的身影;营房哨所,抗洪前线,有她深入生活的坚实足迹;创作中的不同意见,促使她不断重新的思考和艰难的跋涉……梅花香自苦寒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剧作终于受到战士和军区领导的高度评价,她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军旅编剧作家。
  故事的传奇美。如果说韩琳身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格的奇丽美的话,那么姜士安身上则凸显了一种传奇美的色彩。姜士安从士兵到将军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特别在和平年代,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籍战士,仅靠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事业的辉煌,这样的故事本身就很引人关注,可这样的作品也易缺乏现实感而流于浅薄。但该剧给人的印象并非凭空结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一是姜士安高中毕业,具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功底,在当时参加高考竞争力较强。他考上陆军指挥学院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军队要求现代化的大背景而当时知识化、专业化人才偏少的情况下,正规军校毕业的姜士安便易于脱颖而出,应该说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是历史造就了姜士安;其二是姜士安热爱部队,献身国防,具有很强的吃苦精神、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他来自贫困农村,朴实、善良、坚毅、刚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具备优秀军人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他以部队为家,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军队建设中,部队需要他这样的战士,也需要他这样的将军;其三是工作方法多,团结协调能力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大功一团风纪较差,一名年轻排长马上要参加高考,没有请假,擅自不参加团里组织的干部会议。姜在对其严肃批评的同时,又安排其中途退会复习功课,体现了很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既教育了大家,认识到纪律的铁面无私,又很有人情味,使人口服心服。在他的努力下,大功一团由一个老大难的团变成了一个优秀的团。其四是姜士安能够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陆军指挥学院毕业后,又参加了高级步校的进修,加上平时注意学习,掌握了现代化的军事理论和知识,并且善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在每个工作岗位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姜士安与生俱来的素质、昂扬向上的价值追求和后天部队生活的艰苦磨练,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而富有启迪性。
  追求人生价值的奋斗历程容易引发人的兴趣,还有其历史的原因。我国从唐代以“传奇”命名小说文体到明代以《今古奇观》、《拍案惊奇》命名小说书目以及明清两代戏曲以“传奇”命名,千百年来的尚奇意识,培育和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奇”为指归的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韩琳和姜士安的奋斗精神和颇带传奇色彩的经历,自然会成为观众喜爱此剧的一个重要理由。
  此外,该剧青春豪迈的音乐,精致唯美的画面、加上演员靓丽精湛的表现,打造出了一部难得的让普通观众感到非常“美丽”的艺术佳作。
其他文献
摘要 《非诚勿扰》这部影片在商业上无疑是成功的,冯小刚和葛优的完美组合带来的个性化喜剧效果、片中美丽的景色构成的精致画面、仔细雕琢过的能给观众带来陌生化效果的情节都是它独霸群雄的资本。但是,我们不仅希望被影片台词逗得开怀大笑、在影院的黑暗里忘记所有压力郁闷沉浸于那个“梦”中,更希望走出影院依然发现那是一个能让我们深深感动的好故事、是一部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带来无限审美享受的好作品。  关键词 《
[摘要]目前我国高中声乐教学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对弱声、音量平稳、作品演唱的准确性等基础方面的训练和要求常被忽视,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应引起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观注。尽快走出高中声乐教学中的“误区”,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演唱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 声乐教学 误区 思考    近年
《火把节之夜》是作曲家廖胜京于1953-年所作。这是一首反映少数民族欢庆《火把节》的钢琴曲。这个节日相传起源于云南大理白族,为纪念被火烧死的国王和美丽的王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晚上,人们高举火把,盛装彩饰涌入坪场歌塘,举行赛马、射箭、斗牛、摔跤等活动。节日持续三天三夜。“火把节”不仅是少数民族合家欢乐、开心聚会的日子:还是青年谈情说爱的时刻。这个节日延续下来,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形成西南
摘要 冯小刚近年来拍摄了一系列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电影,在这些电影中他运用后现代主义幽默调侃的游戏叙事风格、从男性视角对爱情婚姻这一重要的人生话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从这些电影中,观众不仅可以领略美好的爱情乌托邦,也能看到现实婚姻的沼泽地,但最终他还是对爱情婚姻这一美好的人类情感进行了真诚呼唤和礼赞,从而使这一系列以爱情婚姻问题为主题的电影具有了内在一致的风格,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作者电影奠定了基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受市场要求、科技发展、观众变化及电视。网络竞争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将越来越注重其“电影性”,也即是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将使电影更加影像化,成为一门近乎完全的影像艺术。其具体表现有:场面的宏大化、画面的精美化、动作的优美化及演员的俊美化。这种影像化的倾向如果处理不好会有削弱电影叙事性与思想内涵的负面影响,但处理得当的话,将会为观众带来制作精良的好看而优秀的影片。  [关
摘要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作家肯·克西的代表作,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比较原著和电影,可以发现两者在情节、象征意象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处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关键词 《飞越疯人院》 电影改编 情节 象征 人物    美国作家肯·克西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运动向60年代嬉皮士运动过渡时期的一位反文化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飞越疯
摘要 悲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展现了人类生命的一种新的广度和深度,一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涉足的未知领域。它传达了人类的命运以及人类天性上的伟大和渺小,费力抗争和无能为力,并将此供人观看、供人理解。它唤醒了人类的潜能,一种潜藏在人类心灵底层的隐秘被暴露出来后的平衡情绪油然而生。悲剧精神所展示的矛盾斗争的美在生命运动、穷途显达的人生遭际,远比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幅度更为宽广和深邃,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动人的艺术感
[摘要]阿勃丝和威金都以拍摄非正常人群或正常人群的非正常状态为拍摄对象,不大相同的是阿勃丝的镜头专门窥探人的正常面与非正常面的界限,而威金则拍摄的人群是经过人为摆布,装饰而形成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对象,他所表现的病态倾向比阿勃丝的肖像还来得极端。  [关键词]阿勃丝 威金 “丑”艺术 “恶”艺术    一 、人物背景与特性  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1971)是美国新纪实摄影
[摘要]电影《十三岁少女》是中国“第六代”女导演陈苗的最新力作。陈苗,以一个走过十三岁岁月的女性视角,“带着诗情的关怀,唯美地回首了十三岁的阳光和残酷,揭开了少女成长的秘密”,影片用细节与意象的美丽构筑了一个十三岁少女细腻动人的成长故事。  [关键词]青春 成长 残酷 美丽    影片《十三岁少女》是“第六代”女导演陈苗的最新力作。影片讲述了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发生的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叫宝宝的水乡女
[摘要]影片《巴顿·芬克》的视听语言风格充满迷幻色彩,更多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迷茫。影片节奏缓慢,却具有惊悚悬疑的效果;画面质感粗糙,基调昏乱,产生很强的焦躁感和不可捉摸性;音乐诡异深沉,与画面相辅相成,是科恩兄弟创作的心理影片中的代表。  [关键词]画面 巴顿 诡异    影片从一个墙壁的画面开始。灰黄色的墙壁纸,采用推镜头的拍摄方式,伴随节奏缓慢的诡异的交响音乐,画面和视听的节奏非常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