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古典爱情诗的异同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iiiuu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典文学中,诗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而和歌是最具有日本民族性代表的文学样式。本文以中国的唐诗与日本的《古今和歌集》为对象,比较了唐诗与和歌在爱情诗这一共同的主题上表现出的异同及与此相关的原因。
  关键词: 唐诗 和歌 爱情诗
  一、同
  中日两国的古代文学有着非常悠久的交往历史,最早期的日本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概念、文体、修辞和词汇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和歌产生于日本民间,但和歌韵律形式的形成与汉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的歌学理论也是在引进中国诗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学意识形成并发展的。所以和歌在词汇、修辞和意境方面可以看到很多与中国诗歌相似的表现,这也表现在爱情诗上。
  (一)等待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或外出为官,或经商,或访友,或游学,或浪迹江湖,女性则经常孤守家中,怀抱种种复杂的心情,在痛苦的煎熬中等待与丈夫重逢的日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梦江南》)
  登高的人从早上等到了黄昏,“过尽了千帆”也不曾见到想见的人。缠绵悱恻的情感无处安置,哀伤凄凉的幽怨无人诉说。
  远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赵微明《古别离》)
  “一日如三秋”,突出了女主角等待中度日如年的悲伤。
  等待恋人的来访也是日本平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蜻蛉日记》就鲜明地描写了作者对丈夫藤原兼家的来访久候不致的各种苦衷,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怒、嫉恨、绝望等精神上的煎熬。在日本恋歌中,“等待”也被以各种各样的角度歌咏。
  君待つと我が恋ひ居れば我が宿の簾動かし秋の風吹く
  (万叶集·卷四·488)
  恋君情重意绵绵,风吹帘动疑君来。
  这首和歌的作者额田王是万叶时代著名女歌人,歌中描述额田王正当思念天智天皇的时候,恰好秋风吹动房屋的门帘,好像天皇回来了,塑造了一个满怀期待等待情人来访的女子形象。
  今来んといひし許に長月の有明の月を待ちいでつるかな
  (古今集·恋四·691)
  君言将要来,挑灯把君待。夜阑烛已残,晓月照妆台[1]。
  歌中描写一位少妇盼与郎君欢聚,结果只是空等待的凄凉场面。从听到消息的兴奋到独自等待的希望与焦虑再到约会未果的失望与怨愤,一位可怜女子心理的幽微变化,被真实而又细腻地折射出来。
  来めやとは思ふものからひぐらしの鳴く夕暮は立ち待たれつつ
  (古今集·恋五·772)
  不识能来否,相思枉断肠。蝉鸣声唱晚,独立待斜阳。
  歌中人并不能肯定情人会来与自己相会,但她仍然怀抱着一线期待,在夕阳西下如泣如诉、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中悄立等待。
  来ぬ人を待つ夕暮の秋風はいかに吹けばわびしかるらむ
  (古今集·恋五·777)
  待人人不来,入夕秋风起。萧瑟是风吹,悲哀何可止。
  “来ぬ人”已经表明歌中人其实已经知道她要等的人是不会来了,她心中很清楚这个事实,但是等待对于她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在以往恋人会来的时刻,她还是不由自主地等待,幻想着他的出现。落日西垂,秋风萧瑟,更衬托了等待的人心中的悲凉。
  (二)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所爱的人,就只好寄托于梦中相见,通过对“梦”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对所爱人的思念。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第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第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全诗环环相扣,最后揭示出谜底:“打黄莺”是怕它影响自己梦中与丈夫的会面。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张仲素《春闺思》)
  一边是城边袅袅摇曳的柳条,田间路上青青的桑林,景色如画,一边却是失魂落魄的少妇,提笼呆立,思念远戍渔阳的丈夫。这一鲜明对比强烈地衬托出少妇对丈夫的魂牵梦萦,刻骨相思。
  期待“梦中相会”也是和歌的典型写法。
  恋ふれども逢ふ夜のなきは忘れ草夢路にさへや生ひ茂るらむ
  (古今集·恋五·766)
  莫道恋情好,相逢夜不成。谁知忘草盛,梦里也丛生。
  歌人现实中见不到所爱的人,就期待于梦中相见,可是竟然连梦里都见不到。我如此魂牵梦萦地思念你,为什么连梦里都不能见上一面以解相思呢?失望的歌人甚至疑心是不是因为梦里的世界也长有“忘草”这种东西,所以才无法与思念的人相见。
  《古今和集歌》中最擅长写“梦”的要数著名美女歌人小野小町了,如:
  思いつつぬればや人のみえつらむ夢としりせばさめざらましを
  (古今集·恋二·552)
  念久终深睡,所思入梦频。早知原是梦,不做醒来人。
  在思念的煎熬中好不容易睡着了,在梦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人。歌人醒来才知是南柯一梦,面对现实与梦境的差距,歌人懊悔地想,早知是梦,还不如在梦里不醒过来好呢。
  いとせめて恋しきときはうばたまの夜の衣を返してぞ着る
  (古今集·恋二·554)
  入夜翻衣睡,伊人梦里归,此时劳眷恋,特地反穿衣。
  日本古时有习俗,睡时反穿衣便可梦见白日思慕之人。所以歌人睡前特地把衣服反穿,巴巴地冀望与恋人梦中相会,一个痴情可爱又可怜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月   对月怀人,“月”作为恋情的寄托和见证,也是中日爱情诗歌中都咏叹不尽的意象。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皓月当空,妻子独守空房,思念远戍边关的丈夫,无限的愁绪使她夜不能寐,只能对月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希望能像月光一样“流照伏波营”,洒泻到军营中亲人的身上。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蛩泪湿衣。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张仲素《秋闺思二首》之一)
  夜深人静.妻子梦中醒来,只见一轮明月透过碧纱窗,柔和的月光撤满房间,秋天的寒蝉不停地悲鸣。这一切,使梦中寻夫未遇的闺妇更加愁思满怀、泪下湿衣。
  再来看看和歌中“月”的意象。
  有明のつれなく見えし別れより暁ばかり憂きものはなし
  (古今集·恋三·625)
  中天明月照,淡淡似清秋。别后难堪处,无如晓月忧。
  忍ぶれど恋しきときはあしひきの山より月の出でてこそくれ
  (古今集·恋三·633)
  平日虽容忍,恋时却苦哉。东升山上月,我也出门来。
  月やあらぬ春や昔の春ならぬわが身一つはもとの身にして
  (古今集·恋五·747)
  月是从前月,春亦往日春。我身虽犹在,不见去年人。
  625的和歌写与情人分别后,晓月也看似无情,黎明前后成了最痛苦难捱的时刻。633的歌意思是说,相思难耐的时候,悄然出门,正如明月从山顶倏然升起,表达盼望与恋人相会的焦灼心情。按当时访妻婚的习俗,男子到夜晚才去女方家,夜路靠月光昭明,所以歌人迫不及待地等待月出,好与情人相会。747是和歌“六歌仙”之一在原业平的和歌,介绍了这首歌的作歌背景。在原业平邂逅一个女子,一见倾心,情深似海,但是这个女子忽然迁往别处不知去向。次年春天,在梅花盛开、月色撩人的夜晚,歌人来到从前恋人的住所,一切如旧,只是少了自己心爱的人,业平惆怅地咏出这首歌。月儿依旧,不变的月与消失的人对比,更彰显了心里的落寞。
  从以上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中国诗还是日本和歌,在诗歌中咏唱更多的不是恋爱的甜蜜,而是焦灼的等待,希望落空的悲哀,即使是写相逢的诗歌,也是感叹欢乐时刻的短暂,充满即将分别的离愁和不安。嵇康在《琴赋·序》中曾说:“琴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诗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日本在对世间万物的观照上,自古就表现出物哀的审美情趣。日本学者久松潜一将“物哀”的性质分为感动、调和、优美、情趣和哀感等五大类。他认为其中最突出的是哀感。物哀是日本民族的审美基调。日本恋歌和中国情诗一样充满了忧伤凄恻、相思难相见的哀叹,都表现出了以悲为美的抒情特征。
  二、异
  除了以上列举的写法上的共性外,中日爱情诗的歌也有着非常典型的区别。
  (一)爱情诗的地位
  中国古典诗歌主流传统为诗言志,爱情诗的地位相对边缘,而歌颂同性之间友情的作品却俯拾即是。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在《汉诗——美的所在》一书中指出,把“中国汉诗”按主题大致分类的话,从比较文学史上来看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与男性间的“友情”相关的作品非常多。四万多首唐诗中,歌颂异性间感情的爱情诗比重要远逊于同性间的友情诗。同性间的友情佳话广为流传,如元白之交、李杜之交。
  与此相反,恋歌在日本的和歌集中却占有极大的比重,始终以男女间的恋情为中心。成书于奈良时代的《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总集。根据内容全书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大类,其中占了相当比重的“相闻”部绝大部分是恋歌,在《万叶集》里仅含有“恋”一词的恋歌就达百首以上。《古今集》作为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它的编撰标志着和歌的地位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花鸟之使”上升到正统的公众文学。在《古今集》20卷约1100首和歌中,从卷数来说恋歌占了五卷,从歌数上来说占了360首,另外四季卷占六卷,歌数为342首,非常明显,恋歌和四季共同构成了《古今集》的两大支柱。古今集作为第一部敕撰歌集成为后续歌集的典范。后续的歌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袭《古今集》而编排构造的。“恋”是和歌一以贯之的主题。
  (二)抒情主体和内容
  和歌的恋歌的抒情主体一般为作者本人,和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一般比较纯粹,多是由爱情而引发的吟唱。而唐诗中的情诗则多为男子托女子之口而作,并非跟诗人自己的恋爱体验相关,抒情主体多为第三者。李白有80余首有关妇女及爱情的诗,除了他写给妻子的以外,多是假托女子的口吻所作。并且有的爱情诗,明写男女之情,实则暗有寓意。而日本恋歌的内容则相对单纯。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表面写闺意,实质是诗人以闺意作比,向主考官征求意见。白居易元和初年在皇帝身边做了几年谏官,由于犯颜直谏,被皇帝逐渐疏远,于是做《太行路》,诗中以“妾颜未改君心改”自比,痛陈“人生莫做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借闺中或后宫之事寄托的无非是待价而沽的惶恐或怀才不遇的悲凉。
  造成中日爱情诗表现上的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在于两国文学观的差异。《诗大序》早已界定了中国的诗歌功能:“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里对诗歌主要是从思想性和社会功能方面给予评价和要求的,反映社会人生、现实政治的主题是贯穿于中国诗歌的一条主线。而日本的和歌是以“真实”为大前提的个人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率真表露,它与社会政治的联系并不密切。
  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思想对爱情诗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儒家学者致力于伦理关系的设计,即便是作诗也应当“发乎情,止乎礼仪”,这种文化积淀造成中国古代文人羞于言情说爱,他们写爱情时,要么躲躲闪闪,含糊其辞,要么干脆化做女性的口吻来抒情,要么另有寄托,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在中国宋学进入日本之前,儒学在日本更多的是直接服务于政治,儒家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中。在此之前,作为日本和歌史上“三大星座”的《万叶集》、《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已出现,这时,中国儒学思想对它们的影响自然是极为有限的。日本本土的审美意识看重的是真实和物哀,无关道德和政治。可以说中国文学走的是以善为美的道路,日本文学则走的是以真为美的道路。
  以上从词汇意象表现和思想性等方面对中日古典爱情诗歌作了比较。中日古代文学的交流源远流长,日本传统文学的生成、发展深受中国文学甘霖的滋润。但是,文学影响与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过滤的过程。和歌在词汇、修辞、意境等方面积极借鉴中国诗歌成果的同时,也根据本土的审美意识进行过滤,保留他民族性的一面。
  注释:
  ①文中和歌的译文参考杨烈译本《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1][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M].东京:东京书籍,1978.
  [2][日]中西进.日本文学与汉诗[M].东京:岩波书店,2004.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刘洁.唐诗题材类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日)小泽正夫,松田成穗校注.古今和歌集[M].东京:小学馆,1983.
  [7]萧涤非等编.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如何利用vfp 6.0 软件制作文件浏览器,方便查询、浏览存贮的下载资源。    准备工作    安装vfp6.0软件,要求系统已经安装office 2000或以上版本。新建一个文件夹作为制作软件的默认文件夹。    软件实现步骤    制作项目新建项目:文件浏览器.pjx, 文件浏览器.pjt。  设置表单界面打开项目管理器,选择“文档”,新建表单文件,文件名为 view。进入表单设计器
摘 要 教师通过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探索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助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34-02  当今,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具备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喜闻乐见。因此,在小学语文
摘 要 为使得特色高等院校本科学生清晰掌握课程关系,提高教学质量,避免课程孤立性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影响,基于院校特色基础课程,对课程关联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本科教学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模式。以基础课程为例,研究论证构建过程,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通过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较好地梳理了不同专业之间课程的内在联系与知识结构,优化学生学习课程的脉络,提升学习效率,尤其适用于特色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并为其他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徐世荣先生的一席话,不仅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更是对当下过于注重文本分析的课堂教学的一种警示。  谈到“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们不妨看下面的文字:  姐姐和弟弟去公园里看花。
摘 要: 高校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积极推动“警校联动”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建立“警校联动”模式下的教育体系、管理体系、防范体系和文化体系,形成警察、高校、师生三者一体的安全网, 构建安全稳定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警校联动 高校安全保障  2011年,盐城公安机关组建城南派出所组建办公地点选择了盐城幼专学海路校区,城南派出所成立后,经盐城幼专与市公
抓好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们遵循分段管理、同步推进、研培考核、促进发展的装备管理工作思路,以装备管理升级助推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提升。  1 多元建构,引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  构建研究组,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如东县成立了如东县小学科学实验研究组,由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任组长,装备室、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组的主要任务:研究小学科学实验,编写实验目
教学目标:  1.复习“栅栏、卷起、麻烦”等词语。  2.能从文中提取信息,说说小真的长头发能做些什么,并展开联想说出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做些什么。  3.能结合想象的情境掌握“要是……就……”“只要……就……”等关联词的用法,并学会运用。  4.感受想象之神奇,体会语言之新奇,提升创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开启想象大门  (一)讲述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古
摘 要: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本文以冀东农村普通人家为研究对象,从“孝”、“仕”、“仁”三个中国传统家风中的核心理念出发,对其在现代社会中家风对家庭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以“孝”为核心的安土重迁情节;以“仕”为核心的尚文重仕情节;以“仁”为核心的崇礼敬人情节。信息时代对传统理念新的阐释与理解。即以“孝”为本,传统的“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重“仕”情节变成仕商并重;传统的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窃、私”等11个生字,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差”,能正确书写“宁、官”等12个生字,理解“窃窃私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窃窃私语”“免费的长途旅行”的意思,感知这样写的好处。  3.初步整合信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学会有条理地介绍一种事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本课生字  要认的字:寓 则 亡 牢 圈 钻 叼 坊 悔 此  要写的字:亡 牢 钻 劝 丢 告  教学设计  一、理解“寓言”,字理析题  1.引图猜说寓言故事,初步理解“寓言”含义。  看图猜寓言,提示寓言故事的特点。“寓”字上面是“宀”,像房子,“寓”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解释说“寓”就是“寄”,意思是出门在外,租借他人的房子来住;“寓言”就是把要讲的道理借助故事表达出来。  2.板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