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历代诗词中的地理认知研究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mikamirei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文化建设在不断拓宽文化内涵的同时,也需要对区域文化进行纵深挖掘,以此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为区域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保证。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活动中的精神享受和对地方文化氛围的体验。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其中,诗词歌赋、名人足迹等因具有浓厚历史感和些许神秘色彩,地方特色浓厚而一直倍受游客青睐。文化地理学在纵向研究中关注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解读,不仅利于文化的传承传播,更为因地制宜地开展地方建设、发展区域文化旅游服务。近三十年来,文学作品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地理学家开始关注书法、诗词等文学形式,史志文献和游记对地理内容的记载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认知是客观地理要素与认知主体的交流过程。文学作品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典型素材,其中诗词作品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性洞察力,在认知客体要素和认知主体体验方面提供了关键记录。本文选取庐山历代诗词为研究素材,采用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在跨度巨大的历史时期的诗词中提炼地理认知客体的组合规律、历史演变特征以及地理认知的过程和机理。研究表明:(1)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客体主要包括山岳、水文、气象、生物、建筑等五种类型,其组合以山岳与水文和山岳与气象最为普遍;(2)庐山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受到距离方位、光线色彩等因素影响,表现为远近相生、方位转移、动静合一、明暗变幻、色彩渲染、冷暖调和、古今对比、天人合一等特征;(3)庐山诗词中的地理认知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特点,其风格和内容经历了“积淀隐逸、山水自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展人文、虚实相承”的隋唐时期,“佛道同盛、初承理蕴”的宋元时期,“古蕴怡然、意象避政”的明清时期和“文风多彩、轻形重意”的民国时期的演变;庐山地区地理认知空间重心逐渐向西向南转移;(4)庐山诗词中的地理认知过程可以总结为“动机—刺激—知觉—思维—表达”,其机理可概括为“观景得形”、“赏景怡情”和“悟景至境”三个递进的层次,其间经历了“期待空间—物理空间—意象空间—理想空间”的演变:(5)诗词中的地方感以词语为表达元素,以主题为表现场景,包含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两个维度。以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客体规律、主体认知机制与过程为依据,可以为景观的审美活动开拓新的思路,满足旅游者对感受地方文化氛围的要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上,可以通过历史洞察性的视角挖掘文化元素的深度与广度,以展现当地特色,对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景观美学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斯大林以列宁名义提出的"一国胜利论",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作了一种错误的注解。"一国胜利论"实际上是列宁领导俄国党和人民通过不断调整理论、进而不断调整战略与策略而取得
目的:探索《辨证录》中对于不同痛症的分析思路与治疗手段。方式:对《辨证录》中所及的痛症内容进行文献整理。结果:设立《辨证录》中头痛、目痛、耳痛、齿痛、咽痛、胸痛、心痛
传统聚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地域特点显著,广泛的散落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其中山西是我国传统聚落最多的一个地区,有30处国家级
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是促进地质遗迹保护和环境保护、实现地质公园旅游的管理、娱乐、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地质公园旅游缺乏有效的解说规划,也缺乏应用性的旅游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人对于英语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对于英语学习的狂热程度愈发高涨.并且,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的趋势,三本院校的生源也在逐年递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金属特别是重金属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建立简便、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测定环境和生物试样中痕量/超痕量金属
近年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引发了诸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公共交通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北京市政府把推动和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作为建设绿
乌龙茶感官审评是利用人的感觉等器官,通过标准的评茶程序,来确定茶叶的特征和质量等级。乌龙茶审评分为干评和湿评。干评外形以条索和色泽为主,结合茶叶干香、整碎度和净度;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非快速眼动期睡眠障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的预后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连续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经头颅磁共振(M
1,2,4-三氮唑和1,3,4-噁二唑同属含氮五元杂环,其衍生物常常表现出良好的抗真菌、抗癌、抗肿瘤、杀虫及除草等生物活性,其中不少化合物已被开发利用,在植物保护中发挥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