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礼与周代贵族的文学教育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a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明的繁盛时期。周人继承了夏商文明,并在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制礼作乐”的倡导下,“礼”成为了治理国家的核心制度,周人尤其重视对“礼”的学习,学礼因而成为了周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周代规定“礼不下庶人”,因而只有贵族阶层的后代才能够接受“礼”学的教育。本文围绕周人的学礼和贵族的教育展开,共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三个部分入手,简要地介绍了选题的来源和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周代学礼的内容及仪式。首先了解“礼”的基本含义有助于理解周人为何看重对“礼”的学习,是因为“礼”具有道德和文学层面的教化作用,因而周公“制礼”开创了“学礼”的先河。周人在学礼之前要“学记”,这是周人学礼的理论基础。释菜礼、释奠礼、视学礼、养老礼等学校礼仪共同构成了周代学礼的重要内容。第二章主要论述周代的诗乐教育。周人的教育以学礼为核心,用“诗”和“乐”辅助礼仪的学习,这种方式成为学校教授国子的重要内容,周代设有专门的乐官,他们的职责是在学校教授“诗”和“乐”,并在重要的礼仪场合进行乐舞表演。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诗经》与学礼的联系。《诗经》收录了众多与周礼有关的诗歌,是研究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资料。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周代的贵族教育。周代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系,贵族阶层从幼年时期起就开始接受来自家庭方面的基础教育,男子十岁后可以入学接受学校的教育,“六艺”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贵族女子同样也可以接受教育的培训,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与男性并不相同。本文以周代贵族学礼和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期对周代的礼乐文化和教育进行阐释和研究。
其他文献
承德市是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河北省曾经的省会城市。历代以来是少数民族活跃区域,明清之际因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繁荣发展,其大量的历史文化遗留也对当地行政区划地名产生了重要影响。承德市的区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地名共2911个。从语言学角度看,这些地名以三音节为主,其中一部分带有当地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特征。地名的词义受特定历史文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地名的造词方式主要是说明法和摹
学位
蒲江在区划上虽隶属于成都市,但是在方言片区上却不属于成渝片,而属灌赤片岷江小片,声、韵、调、词汇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四川蒲江方言:蒲江县的总体概况;关于对蒲江方言的相关研究;蒲江方言的总体概况,包括声母、韵母、声调、词汇以及语法等;蒲江方言与中古音和普通话的比较;蒲江方言不同年龄阶段的代际差异。蒲江方言有21个声母,38个韵母,平翘舌区分不明显,前后鼻韵区分不明显,有
学位
《蜀籁》是四川遂宁人唐枢编辑的四川方言熟语集子,留存了民国及民国以前湖北、云贵、江西和陕西等地与四川方言接触后形成的四川口语实际。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婚丧习俗,社会生产、生活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及文化传统,是地区生活史和人文史研究的重要辅助材料。本文对《蜀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研究,利用该书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借助田野调查、方言志书和古籍文献等,对《蜀籁》中
学位
数词是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可缺失。它承载着人类世界发展的沟通任务,传递着民族社会的思维导图。数词缘起于远古时期的记数:早期人类用手指和脚趾记录次数,后随着时代的推移用于运算,并逐渐承担起归纳总结的作用,当今社会更是在数学、金融等范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数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同样也被用于宗教、占卜、哲学、诗词、政治等诸多领域,并随之形成特有的意蕴,被赋予代表情态凶吉如“九死一生”
学位
柄谷行人作为日本后现代批评的代表人物,其批评理论经历了“内向批评”和“世俗批评”两个阶段,其批评方法依赖于康德的“视差”思维,以此克服现代文化的诸种先验观念,其聚焦于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唯物视野和执着于“普遍性”的思想特征相得益彰,使之与单纯执着于解构的激进后现代批评区别开来。柄谷行人从东方乃至日本独特的话语空间出发,分析了现代性在展开过程中对非西方世界自然历史进程及固有多元文化的破坏,试图利用后现代
学位
母性形象,是人类意识深处的“原始心理经验”,文学领域中无法规避的永恒主题。母性形象作为一个可以兼具共时与历时范畴的文学形象,不仅指具体的母亲形象,还能泛指自然、民族、国家等意象群体。而文学终归是人的文学,文学文本中具有多维度意象内涵的母性形象终究是以人为终极指向的言说,因此母性形象研究实则涵盖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生存处境的一种人文关怀、哲理思考。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母性形象书写也是出于此文学目的
萨满和傩就其文化形态来说,是产生于早期氏族社会的原始信仰,其实质是远古人类生存意识的反映。这种生存意识主要反映在对自然的未知、生命逝去的恐惧以及为了生存下去而进行的抗争。任何文化都有它根植的现实土壤,所处地域的不同、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差异等因素必然会对两种文化形态产生影响,使其在祭祀文化方面呈现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无论是萨满祭祀还是傩祭祀中,都有着庞大的神灵体系,按照信仰对象和功能角度进行划分
2010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刊载了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其对乡村现实的纪实性书写吸引了各新闻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王磊光《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网络上爆红,迅速引发关于农村问题的大讨论,催动形成了后来“返乡体”非虚构创作的热潮。作为一种写作症候,“返乡体”非虚构写作反映出城乡转型时期,乡村的现代化局面,也折射出书写者内心对乡土的情感纠葛,而作为一种写作形式,“返乡体
学位
新诗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历经四十多年。几十年来,新诗走过风雨、历过风霜,已经成为历史中的珍贵原料。而80年代繁茂的诗歌景象也使得诗歌研究星罗棋布。新诗诞生至今,关于它的研究角度与方向已不断延展、加宽,囊括了诗歌理论、诗歌思潮、诗人作品、艺术特征、史料挖掘、回忆访谈等诸多方面。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诗歌刊物研究作为较新的研究方向依旧是值得探索的。“编者按”作为刊物的组成部分,代表着编辑思想在
学位
《林兰香》作为一部以描写贵族大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以耿府中几位幽闲贞静的女子为描写对象,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小说的风格受到《金瓶梅》的启发。同时,书中对女性美好品性的描写,在古代家庭题材小说的发展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这部小说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作者随缘下士在小说中对女性的重笔描写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同情。目前,学界对《林兰香》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