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从自然走向自觉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on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学校。年轻的工作室。年轻的教师。
  因为年轻,他们敢为;因为年轻,他们无畏;因为年轻,他们蓬勃;因为年轻,他们追梦。
  2012年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师郭剑波工作室悄然成立,八名成员一路风雨一路欢笑,一路汗水一路幸福,工作室和成员一起从“被逼成长”走向“自然成长”,走进“自觉成长”。
  一、聚智立制,坚实专业情怀
  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自觉是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情怀,是一个优秀人才成长应坚守的法宝。工作室汇聚成员智慧,数番研讨切磋,拟定并通过了《工作室管理办法》《工作室制度》《工作室导师职责》《工作室成员职责》《工作室考核细则》等制度。明确的制度和清晰的职责,形成了“制度引渡,优进劣汰;导师引航,同伴互助;科研引领,课题先行”的工作机制,每个成员既清楚“做什么”,又知晓“怎么做”和“为什么做”,每一步成长实现了有章可依。制度的完备与充满人文,使得“师德创楷模、育人躬尽瘁、教学列前茅、科研出成果”成为工作室成员的自觉行动。
  “人意义不在于他所达到的,在于他希望所达到的”(纪伯伦)。为使每个成员对自己的过去有全面的认识,对未来有可触摸的期待,工作室重视成员的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采用个人起草、导师把脉、专家会诊,多轮论证,增强每个成员自信心,促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主动发展的意识,由“要我成长”变“我要成长”,“要我发展”变“我要发展”,持续沉浸于因“爱语文、爱学生、爱教育”带来的幸福状态,竭尽全部聪明才智去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成员中已有一人被评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一人被评为“南通市优秀辅导员”,三人受到教育部门综合嘉奖。
  二、着力悦读,锻造专业内核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只有不断读书的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工作室成员约定: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从书籍上起飞。他们一起商榷,开出必读书单,着重读好“五本”书:一是“名”书,包括苏霍姆林斯基、阿莫纳什维利、陶行知、佐藤学、朱永新等著名教育专家的系列书。二是“时”书,指与时俱进的书,如《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快思慢想》《妙趣横生的心理学》《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等,使团队理念立于课改潮头。三是“美”书。做有诗性的教师,过诗意的生活,是他们的座右铭,毕淑敏、季羡林、林清玄等一批散文名家集,走进工作室。四是“大”书,指版面大的书,如《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小学教学研究》等专业杂志。五是“杂”书,称之为“案头书”,如《读者》和《青年文摘》,还有一些哲学类和历史类的书籍,给阅读增添色彩。
  为使读书活动有广度、有深度、有强度,过上真正意义的读书生活,“一月一本”的定期汇报和“两月一次”心得互阅,成为工作室常态。读书汇报会,每次安排中心发言人分享精彩片段、背诵经典语录、讲述实践感受,各成员围绕中心话题各抒己见,每次活动形成详细的轨迹记录。心得笔记互阅,或选择几篇“美得”装订成册,或斟字酌句推敲,或推荐佳作参加上级评选。从一本本笔记,一行行文字,一句句肺腑之言,成员之间互阅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无时不在、无地不可”的阅读才是“悦读”,工作室充分发挥即读即感的效应,建立“小Y”QQ群、“水明楼”微信圈、小燕博客等现代化交流平台,随时随地的互动学习。悦读,让工作室成为了大家的精神家园,仅2015年,在南通市教师读书征文活动中,即有一篇获一等奖,一篇获二等奖,两篇获三等奖。
  三、助推活动,磨砺专业技能
  优秀教师的举手投足体现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无痕中习得知识,提升素养。处于教育改革背景下成长的教师更应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把它作为教师立足的根基,由此,工作室把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第一要务”,为学生的发展积蓄不竭的动力。
  1.他石攻玉。眼界决定心界,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邀请县、市、省小语教研员来校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辅导;邀请清华附小特级教师汤卫红、江苏省小语会会长袁浩、南通市教科研中心主任等数名省内外有影响的专家来校为成员成长指点迷津。组织工作室成员去杜郎口、苏州、杭州、无锡、南京、扬州、南昌等地学习培训,感受名师们的课堂睿智、他校的文化特色和科研强势以及各地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了成员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同、理念的吸收、教学方法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自己成长方向,寻觅到走近高湛教学艺术的途径。
  2.身正令行。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求成员做的,导师毫不含糊,率先垂范,自我加压,再回大学校园进行学历提升,获得硕士学位;带头读书,与成员畅谈经典篇章,加厚自己的理论功底;积极创作,向成员传授写的技巧,分享写的快乐;主动磨课,展示教学风采,呈现课改常态;坚持研究,定期推介研究内容,商讨研究方法。导师的榜样作用影响着成员“不用扬鞭自奋蹄”,工作室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面貌。
  3.琢石成器。工作室“周有展示、月有主题、季有小结、年有汇报”,用丰富扎实的活动推动成员有的放矢、步步为营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从“三字一话”到教案的设计,从微课到学生自主管理,从自编教材到主题阅读,无不涉及。工作室先后提供了李吉林情境教育、数字化“e”学习课堂、“活动单导学”模式推进、省级课题研讨、写字特色教学、智慧劳动研究等现场,每一成员珍惜打磨机会,轮流“上阵”,定期“晒课”“晒基本功”。
  四、锤炼成果,提升专业品质
  专业品质内涵是衡量教师成长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优秀的教师要将好的思想、好的认识转化为专业行动的纲领,从“普通人”变成“教育人”,勤于反思,肯于磨炼,乐于“结果”,在快乐自己的同时用“成果”给予别人快乐。工作室围绕“五个一”引领成员享受教育的幸福。
  1.“一个有质量学科”。教学质量是教师的金子招牌,每位成员主动走在教学一线,尽心尽责地行走于每天的语文课堂,对任教的学科负责、对所带的学生负责、对所在学校负责。教学中将学生兴趣放首位,从习惯养成入手,重读文、重感悟、重积累,全体成员的学科教学质量成为学校“放心的品牌”,其中四人被评为区、市级教学能手。   2.“一项有个性课题”。“让课题从课堂中来,让课堂因为课题研究而得以提升”,这是工作室课题研究的宗旨。工作室以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子课题《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研究方向,每个人根据自身实际从“活动单”设计、不同年级段常模建构、活动小组高效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设计个性化课题。“一月一沙龙”“一周一展示”“一人一观点”等系列活动,让课题研究掷地有声,形成了个性课题“四级”管理机制(国家、省级、市级、校级)。
  3.“一组有水平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工作室不断培植成员的“反思”意识,提倡“一课一得”,随时把有价值的点滴体会用文字呈现出来,不断丰实自己,走“理论—实践—经验—再理论—再实践”良性循环的成长之路。三年来,30余篇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语文版)》《小学语文教与学》《语文世界》《基础教育研究》等省级以上杂志发表。
  4.“一堂有亮点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是成员不懈的追求,“用一生准备相同的一节课”,是所有成员孜孜以求的目标与做法。示范课、研讨课、同题异构课、推门课、拷问课等成为工作室的家常便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悉心预设每一个环节,耐心等待每一个生成,让“有亮点的课”成为习惯。近两年,省级获奖课四节,市级获奖课五节,公开课30多节。
  5.“一根有特色主线”。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时刻触摸到语文,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即开展多轮探讨。结合学校特色,以“七彩诗歌”突破口,从“诗”出发,引学生品尝语言的味道,打造工作室活力的增长点。编写诗歌校本教材、举办诗歌节、建诗歌文化墙、成立诗歌社团、编演诗剧,一次次“七彩”特色活动,让工作室成员和学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科技报》、南通教育网、《如皋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不停止是“气”,两者合一就是“志气”。志气,让八名小语人牵到一起;志气,让他们不知疲倦地奔跑在“语途”上。工作室虽是一只羽毛未丰,举步蹒跚的丑小鸭,但他们坚信:有“志气”的相伴,它一定会变成美丽的天鹅,渐行渐远,渐飞渐高。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像其他学科课程知识点鲜明,目标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并没有完整的体系,是散落在课文中的,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挖掘、整合才能体现。尝试“读写互动”的课堂教学几年来,一直在高年级转悠。时隔多年重新回来教三年级,就有一个想法,能否在“读写互动”的思路下,结合学生年段特点,整合教材,抽取教材中“读写互动”的点,串成线,循序渐进,对学生某个方面的言语智能进行有效的提升呢?所谓言语
【摘要】课堂上学生出错是真实思维的反映,教师采用不同的態度对待,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要以宽容的情怀去对待,可以在顺应错误中找出错的原因;在纠正错误时通透本质;利用错误还能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关键词】课堂教学 纠错 错误资源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采用不同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笔者在常态的听课中常会发现以下情况:  案例一:  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鞋匠的儿子》,你们知道指谁吗?  ……  师:他父亲是
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手段。因此,数学活动要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基本准则,让学生在长期的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数学直觉,纠正不良习惯,在活动中提升自己,强化能力。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知识的感悟和积淀,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重视直接经验获得,形成替代性经验  根据
FeliOe Oliveira BoDtista來到Kenzo的第一个大动作,并不是大张旗鼓地带来新的系列,而是默默改变了品牌loqo的字体,并将原本融入其中的“Paris”一词拿掉。70年代,创始人Kenzo Takada(高田贤三)是第一个在巴黎声名鹊起的亚洲设计师,自此,Kenzo便成为融贯东西的多元文化代表。而Baptista的这一举动,在向Takada致敬的同时,也宣告着品牌将开启更加自
【摘要】班级读书会是提高小学生单元主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要利用好班级读书会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班级读书会的组织与实施策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技巧的指导,才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主题阅读 指导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具有比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一、二年级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阅历少,见识的事物也少,再加上刚接触写话,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话任务,不是随便写上几句应付了事,就是回家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交上来的写话总是成人化作品,缺失了原有的童真童趣。如何激发学生的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以发现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等形式探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结合苏教版数学第十册《平移覆盖规律》的教学,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联系生活,激发强烈的探究兴趣  任何材料,如果不是从之前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事情中
随着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成为丰富知识的载体,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一种新的教学,对于我们长期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人来说无疑是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挑战不仅是对教学手段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已经非常习惯且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挑战。  多媒体电脑、电视、录像等教学设备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我常常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富有创意的多媒体视听觉情境设计,如Pow
设计思路:选取一个典型的生态场景,让学生在饶有兴味的观摩和欣赏中领略大自然的生命状态和动植物的众生相,并从中引发学生对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其实就是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步入对食物链的学习和研究。  创新点:彻底颠覆传统学习食物链的顺序,逆向演绎食物链的学习过程,将过去最后才导出的食物网(生态网)放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在生态场景的感知和品析中,自然而然地关注到对食物链的理解和认识。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