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般圣洁的爱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3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28日早晨6时14分,我突然接到大弟华庆党周和妹妹华洁卓玛的来电,说:“父亲病了,身体出现了较为可怕的不适症状。”并问我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我立刻感觉到一种可怕的不祥之兆,心跳加速,忧心如焚,难以平静。在我48年来的生活中,第一次感觉到“父亲病了”这句话的分量,以及所带来的恐慌和不安,我生平第一次体会到危险的来临。以往我对父亲身体的健康状况是放心的,因为父亲的身体就像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那么雄伟、壮丽而可敬。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只住过两次医院,一次是疗养式的治疗脚气,另一次是患感冒输液。难道这次真的会出现可怕的悲剧?我想不会,也不能允许出现这一切的可怕悲剧。
  我丝毫没有迟疑,立即通知青海省藏医院的李旦措等在西宁的亲戚、朋友,请他们帮助家人将父亲送往青海省人民医院就诊治疗。同时,我向父亲的原所在单位通报了相关情况,并打电话给我的老班长,现任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常务副厅长李加曲,李加曲副厅长立刻安排厅相关处室赴医院协助家人。为了保活父亲的生命,对待老年突发性脑溢血只能做开颅手术,并在ICU重症监护室采取了各项抢救措施。剩下的只能等待生命的奇迹,剩下的只能是我们的祈祷,我信赖天使们能够战胜病魔,以再生华佗般的造化,还我一个活生生的父亲。在从北京到西宁长达两个小时的飞行过程中,我思考了许多许多。我的确很害怕,感觉到全身乃至灵魂都在受伤。我也许会面临一生中最大的伤楚,我也许将会永远失去伟大的父亲。
  当我走出ICU重症监护室的电梯间时,在我模糊的眼中闪动的是亲友们一张张痛苦欲绝的脸庞,听到的是那撕心裂肺的哭嚎声。从医院医生的诊断治疗情况和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使我慢慢意识到危险、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在脑海中反复出现“死亡”二字。我已断定无回天之力,也许除了接受灭顶之灾般的事实以外,已别无选择。我将如何安抚年迈的母亲、体弱的妹妹、痛苦的两个弟弟以及视父如宝的孩子们?我将如何面对父母亲家族的亲友们?我将如何安排和处理父亲的后事?我将如何挑起一个长子所要承受的一切重担?在这生死离别的关键时刻,面对我的母亲、弟弟、妹妹以及家人,我不能流露出一点的恐惧和悲伤,我只有将倾盆大雨般的泪水往肚子里咽,我得以长子的身份和责任,勇敢、冷静、沉着地面对将要发生的一切,我必须经受一次面对“死亡”的考验。我希望父亲赐予我智慧,赐予我力量,赐予我坦然的心境,赐予我临危不惧的勇气。生老病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逃避的,这是自然法则,有生有死才能构成一次完整的生命。生时自己哭,死时别人哭,然而不管谁哭,都表达了痛苦和悲伤。不敢正视死就永远不能理解生,就让我从正面来与它对决吧!
  2010年7月3日上午11时20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似一颗巨星从天空坠落,一切发生在瞬间,一切凝固在瞬间。我突然想起佛陀释迦牟尼的一句话:“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现在也好,未来也罢,我的爸爸呢?爸爸您在哪里?当爸爸的生命已成往事,我除了一遍遍观想父亲的尊容外,我去何地寻找父亲的身影?父亲寂然而去,走得安详而平静,我及我的家人永远失去了一位伟大厚重、可爱可亲的父亲。我哭了,我头顶的蓝天一片阴沉,我眼前的雪山一片暗淡,我眼中的江河一片浑浊,我思想的草原一片枯焦,没有了鲜花,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生命的象征,满脑子是板结龟裂的泥土。我仰望着天空的濛濛细雨,仰望着流泪的苍天,使我对死亡有了更深的一份理解。祈愿父亲一念业成,奔向阳光,奔向净土。让我们一起哭别这位慈祥的老人吧!
  父亲的逝世,让我很难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太突然、太伤心、太遗憾了。在我脑海中一次次出现父亲那慈祥可亲的面孔,一次次出现父亲那矫健有力的步伐,一次次出现父亲那爽朗高亢的声音。望着父亲的遗像,仿佛我又一次在与父亲对话,仿佛父亲又在向我诉说着什么。虽说父亲在去世前,因太突然,无法给我们留下一句话,但遐想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往父亲那和蔼的话语,似一盏智慧的明灯,破除着此时我内心的一切黑暗和茫然。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父亲的教诲是刻骨铭心的,父亲的榜样是无穷无尽的,父亲的思想是我的人生哲学。首先是对我的理想和信仰教育,父亲在四十四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忠诚。他一生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爱如双眼。一生中把一次次见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见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以及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彭真、贺龙、陈毅、叶剑英、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时的情景,作为自己牢固信仰的支柱,作为自己前进和努力的动力,作为自己自豪和骄傲的无限理由。在“文革”期间,父亲被打成所谓的“黑帮”、“三反分子”和“走资派”,抄家、批斗,停止职务和组织生活,限制他的人身自由。有一次,担任青海省革委会副主任的一名造反派头目,手持一把“五四”手枪,带领一伙人深夜闯入家中,威胁并强迫父亲交待“罪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父亲依然坚信“共产党是天上的太阳,永远不会坠落;共产党与日同辉,只要中国共产党在,我华洛桑就有幸福。”经过“文革”期间的洗劫,丢失了许多父亲生前珍贵的图片资料,现在让后人来还原点点滴滴的历史痕迹,想想真乃可惜和不易。
  “生我的是母亲,养育我的是人民,培养我的是伟大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这是父亲一生中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这句肺腑之言陪伴了父亲一生,同时父亲又珍爱了一生,这是父亲毕生的信念承诺。父亲鼓励我说:“父母给了你健全的身躯、聪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一定要为党和国家努力工作,为祖国奉献自己的聪明才干。”我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给自己以“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国家公务员,一名政法干警,最后才是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民族是无法选择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定位。不负父望将是我的全部心声。
  回顾父亲的革命历程和业绩,作为儿子的我深感自豪和光荣。父亲是党和国家在建国初期培养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是青海省一位德高望重的有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创新精神的著名藏族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青海的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在文化艺术领域曾从事过文学创作、翻译、藏汉文剧本创作、舞蹈编导、电影译制、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等多门类的工作和社会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在父亲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认为一个民族的影响,归根到底取决于文化势力,唯有善于发掘的民族,才拥有文化的未来。加强文化建设直接关系社会主义进步,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 求。他以“听时代召唤勇当创业者,担四化重任争做实干家”的精神,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以一名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发展者和领导者的身份,遍步青海的山山水水,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广阔的民族文化艺术领域,开辟了如藏语话剧、藏语相声、藏语广播剧、藏语皮影戏、藏语电影等新剧种的先河。他亲身创建和领导了被称赞为“草原上的红牡丹”的青海省藏语话剧队;在他的精心策划下,首次将青海省的“湟中农民画展”、“民族刺绣艺术”、“塔尔寺酥油花展”在首都等地展出,影响甚远;在他的组织筹措下,被视为“牛鬼蛇神”的青海安多藏戏重新搬上艺术舞台;在他的努力奔波下,面向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青海群众艺术》藏文期刊问世;他还多次率团赴北京以及香港、拉美等地区和国家演出。父亲在百忙的工作之余,先后与他人合作创作了不少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如《嫁女儿》、《达尔龙山下》、《千里迎亲》、《欢聚的日子》等话剧、广播剧、藏影戏剧本;搜集整理编辑了《藏族民歌集》、《藏族拉伊集》等书籍;编导《欢乐的草原》、《丰收龙鼓》、《草原春歌》、《吉祥的龙鼓》等舞蹈;翻译、配音《智取华山》、《董存瑞》、《渡江侦察记》、《山间铃响马帮来》、《草原上的人们》、《金银滩》等多部藏语影片;发表近百首歌词。其中的不少作品曾在省内外获奖,成为藏族文化艺术永恒的经典。父亲一生勤劳、忙碌的身影,是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真实写照。退休后,父亲仍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坚持理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时刻关心、关注和支持着青海的民族文化艺术事业。2003年11月被青海省文化厅聘请为“社会文化专家组”组长,父亲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发挥着一份炽烈的余热,奉献着几乎是全身的力量,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父亲用他的热血和智慧,谱写了他一生的理想追求。读懂父亲是我毕生的宏愿,祈求父亲赐给我力量和勇气,使我能够全面正确、沉着冷静地面对一切;祈求父亲赐于我智慧,让我在广阔的人世间,潇洒自如。
  父亲一生都在追求“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的境界,他以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关心别人、联系群众的人格魅力而博得大家的尊重。父亲时常告诫我“人应以善为本,以信为首,以诚为道,以友为路。惟有博爱,才能胸怀豁达;惟有博爱,才能真诚和善;惟有博爱,才能待人宽厚”。在人们的尊重和爱戴之中,我深深地被父亲的博爱思想所感染。在我的脑海中,时时浮现着父亲为低收入的同志让“调资名额”,为多子女户让“分房名额”,为老弱病残户让“住房楼层”,为辛苦的司机同志让“房间”等等平凡而又厚重的举动。从父亲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之中,闪烁着一个社会、一个群体之中友爱的光辉。作为儿女的我们常劝父亲时不时住进医院检查一下身体,找大夫开些好药疗养疗养,可是父亲却回答我们说:“我的身体状况无需住院,没有病开药,花费的都是公家的钱”。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期间,他主动响应政府献爱心的号召,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青海玉树“4·14”地震发生时,父亲正参加“夕阳红旅行团”在福建、江西、河南一带,当闻讯情况后立即打电话让家人替他及时捐款,为灾区尽一份爱心。也就是这些点点滴滴,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体现着一个优秀民族的博大胸怀。“没有同志们的帮助,哪能有我的进步?”父亲这句普通的话语,包含的却是无限的豁达、善良、谦虚、低调、和谐、宽厚的思想内涵。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我还需要不断地磨炼,但是学习父亲是我的必修课。“父亲突然离我去,家有疑难可问谁?”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精神支柱的倒塌。父亲走了,我内心痛苦;父亲走了,我内心空荡;父亲走了,我内心茫然。但是父亲光辉的指路明灯,永远照我去战斗!
  “死神无情,人间有爱”,在我们最为伤心、最为痛苦、最为无助的时刻,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了我们无穷的帮助和安抚,曹萍厅长携李加曲、吴解勋、冯兴禄、张承伟、王建平副厅长,以及厅办公室、人事处、老干处、计财处等相关处室的领导和同志先后赴医院、来家中询问病情、悼念父亲、慰问家人、商议后事。同时,立即成立了由厅长牵头,几位副厅长和相关处室领导组成的父亲的“治丧委员会”,为我们审核父亲的生平,帮助我们发讣告,联系、布置追悼会现场,派遣车辆,申领抚恤金,报销医疗费用等等,对我们问寒问暖,处处关怀、体贴备至,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大爱无疆”的时代理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厅各所属单位和父亲生前的同事们也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沉痛哀悼,并向我们家人表示深切慰问。这是你们对一名老同志、老战友、老领导最真挚的爱戴和怀念,是对我父亲人格魅力的尊重和肯定,是对我们家人的一份真爱和宽慰。愿你们在宣传“大美青海”,发展青海的文化艺术和新闻出版事业,挖掘、推动青海的民族传统文化,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为建设一个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新青海,唱响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时代主旋律,唱响与时俱进,和谐社会、民族团结,辉煌灿烂的凯歌。我父亲定会含笑九泉,我父亲的在天之灵定会祈祝你们。我向你们道一声:永记恩情,扎西德勒!
  父亲去世后,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委组织部、青海省人大办公厅、青海省政协办公厅、青海省老干部局、青海省舞蹈家协会、海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团等单位,国家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青海省委常委、纪委书记仁青加,原青海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桑结加,原青海省人大副主任杨茂嘉等领导和父亲的生前好友以不同的方式,或致电,或委派家人,或亲自上门,对父亲的去世表示悼念,对家属进行安慰,我代表母亲及弟弟、妹妹,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让我不能忘记的还有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的退休干部索巴叔叔、我的多杰姨夫,他们善始善终,跑前跑后,一刻不离地帮助家人处理后事;感谢我的二姑多勒、三姑才项吉,感谢我的舅舅加力;感谢我大伯、二伯、四伯、大姑、二姑、三姑家的子女们以及母亲的家人,他们忍受着肝心若裂般的痛苦,为自己的哥哥、叔叔、舅舅,为自己的长辈,尽着一份孝心和哀思,与我们一起承受着悲伤,为我们分担着一份痛苦。逝去的是可敬、可爱的亲人,凝聚的是我们血脉相连的亲情。还有我以前在青海的张军副厅长、祁文敬处长等相关处室和黄南、海北、果洛、海南的同事和朋友们,在我面临最困难的关键时刻,他们都以一名战友的名义,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在此,我向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们,真诚地说一声:“辛苦了,谢谢你们。”
  2010年7月8日是我们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在为父亲出殡的前一天,结束了在同仁县举办“时轮灌顶大法会”的第八世夏日仓活佛,不顾数天来的劳顿,以大慈大悲之心、情系众生之爱,以普度苍生之愿,风尘仆仆连夜赶到西宁,以无比的智慧、无边的法力,携领随从念经祈祷、超度亡灵。夏日仓活佛以其最殊胜的法门,让亡灵往生神圣、清净与和乐的净土世界。同时,活佛安抚我们所有家人,以清净之心和顺其自然的生死观,看待、理解这个世界。一个人自身已经理解到痛苦经历的原因,从而把这些原因告诫别人,此即佛学之真谛。佛者真乃是:觉者、智者、慈者、悲者、医者。使极其痛苦和悲伤的我们,有了一次难得的与佛对话的良机,使我们得到了一次难舍的佛缘,使我们产生了让逝者早日抵达天国的美好愿望。我们对逝者常用一句“告慰在天之灵”的承诺,“天”不就是所谓的天国吗?“天国”其实就是所谓的天堂。虽说现代科学无论如何也证实不了天堂的存在,更不能证明超出科学范围之内的天堂不存在,就让我们对未知世界树立一种信心吧!也许这是人类社会不停地向美好光明发展、推进的条件。我及我的家人双手合十,衷心祝愿夏日仓活佛万事如意,使其今后的爱国爱教、利国利民、弘法布道、利乐有情、和谐安乐的伟业蓬勃发展,与日同辉。
  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无能为力。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永远的思念和缅怀。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崇高理想永远指引着我们,他的奉献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他的博爱思想永远感染着我们。
  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请您在自然的大安详中休息吧!
  
  二0一0年八月二十日
  于北京
其他文献
摘要:《化书》作为一部道教著作,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谭峭在《化书》中针对当时的现实对社会进行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论。从这里可看出,谭峭虽然是道教思想家,却有将儒家的一些治国理念融入道教中的痕迹。   关键词:谭峭;化书;批判   乱世往往是思想的黄金年代。哲人各执一端,著书立说,自为救世之道。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政权更迭,政治腐败,政局动荡不安。谭峭是道教“内丹”的先驱
期刊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是走在“革命的道路”上的,他们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而放弃“改革的道路”的?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在“改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他们在踏上“革命的道路”时,是否也犹豫彷徨过?今天,当我们审视过去走过的路时,依然会喃喃自问。   张灏先生所著的《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一文,对上述疑问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是张灏先生于1
期刊
摘要:《伦理视域下OEM企业转型研究——以苏州OEM为例》一文从伦理视域给中国OEM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转型思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6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当前的欧债危机正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外向型经济当然也在所难免。其将会增加中国产品对出口欧洲的压力。进而影响中国的外需因素,而外部需求的减弱,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增长外在动力。这
期刊
摘要:电影《求求你表扬我》讲述的是一个情人节的雨夜,杨红旗救下一个女大学生欧阳花,事后来到报社找古国歌记者要求上报表扬的故事。证明见义勇为的事件的真伪性成了电影的线索,在通过反复的取证调查,弄清事情缘由之后,却不由给观众另一层思考,我们究竟改如何去看待真相与道德?   关键词:真相;道德;媒体;伦理   一、追踪真相   影片吸引观众往下观看的由头其实就是一个真相的究竟。那一晚,杨红
期刊
摘要:以外来创业者子女阅读现状为对象,分析了外来创业者子女阅读研究的意义,提出图书馆为外来创业者子女学校围绕制度建设创新服务模式。   关键词:外来创业者子女;阅读现状;对策研究    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专访一所外来创业者子女学校的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温情的话语既是对进城创业者子女充满关怀的真情流露,也是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公益型事业机构加大工作力度的
期刊
摘要:本届湖南台策划举办的快乐男声中,伪娘现象成为最最广为关注的现象之一。文章将通过这一现象的产生,分析批评其背后的操作者——湖南卫视大众传媒功能的实现。并由此给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功能;媒介职责   一、背景材料   不久前,湖南卫视主办的快乐男声成都赛区一个漂亮的“女孩”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她”叫刘著,是四川音乐学院大一的学生。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事实
期刊
高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之一。同时,教务管理的水平跟整个高校的教学改革也是密切相关的。随着整个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务管理的改革也必须要跟上,甚至要领先于其他方面的改革。只有管理水平上去了,才不至于束缚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务管理系
期刊
社火是一种集民俗文化、民间仪式、民族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娱活动。青海湟源光华村社火正是上述特征的反映,它历史久远,内容翔实,流传广泛,其表演形式以锣鼓、歌舞为主,并与焰火、花灯、面具相结合。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参与人数多、节目内容新、表演形式多样,被称为“民间百戏”,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娱乐性。  据《山海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昆仑之丘”。《神异典》记载:“左带瑶池、
期刊
毋庸置疑,时至今日,人们不会再以“花儿”是“情歌”伤风败俗,“花儿”是“野曲”难登大雅之堂来审视“花儿”、妄评“花儿”。也不会用“花椒树上你要上,/上去时树杈儿挂哩,/庄子里去了你霎唱,/胡唱时老汉们骂哩”禁锢“花儿”的演唱活动。  “花儿”作为口传心授的民歌,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早以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众多的曲令,特色各异的演唱方式深深根植于汉、回、土、藏、东乡、保安、裕固、撒拉、蒙古九个民族之
期刊
话剧在中国诞生之初是力求与中国传统戏曲这种老的戏剧样式区别开的。到上世纪80年代,当话剧发展遇到重重危机,不得不重审自身时,以高行健为代表的话剧创作者提出并倡导回归到传统戏曲本身的理论。话剧《绝对信号》是实践其理论的第一站。本文围绕该话剧,通过浅析其中所运用的传统戏曲艺术表现手法,即观演剧场性、舞台假定性和时空的自由转化,来彰显传统戏曲对实现中国话剧长足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话剧是十九世纪末二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