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音词加强抒情效果的方式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6830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而构造的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它既有口语的朴实,又有音乐的旋律;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还能表达丰富的情感。那么叠音词的这些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以为它的描写作用、音乐作用都是加强抒情效果的方式。因为前者属形式,后者属内容,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就强调指出,叠音词的使用是形象描写客体,反映主观情感的需要。我国从古到今众多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擅长运用叠音词,而且运用的频率很高,它们不仅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借此表达深切的情意。因此,了解叠音词加强抒情效果的方式,对于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是很重要的。
  (一)叠音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使用叠音词,增强了诗的音乐美,从而使诗中主体情感得到最为生动的表现
  1.《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的一个特质:借助叠音词产生的音乐美来增强诗歌的情感魅力。叠音词的大量运用,使《诗经》从词汇方面增强了诗的音乐美。这些叠音词或在句首,如“关关雎鸠”、“采采卷耳”、“赳赳武夫”;或在句尾,如“夏屋渠渠”、“筑之登登”、“鸣惆嚖嚖”、“在公明明”;或者全句连用两个叠音词如“委委蛇蛇”、“皋皋疵疵”、“矜矜兢兢”、“兢兢业业”;或者整节、整首诗中连用叠音词,如《卫风·硕人》和《周南·孟斯》。读这样的诗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富有极强的音乐性,使我们在完美的音乐般的诗句节奏中体会到诗中主体情感之丰富和深厚。
  再看《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全诗3节12句,竟用了6个“采采”,把劳动妇女们集体采摘车前子的劳动场面十分生动形象地摹写出来了。读其诗,不只享受到它的音节的和谐优美,而且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给人带来的欢乐,可以假设,如果没有句首“采采”的连续叠用,这首诗的表现力将是很难达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的。
  2.叠音词朗读起来节奏鲜明舒缓,能造成一种特定的语气,因此使用大量的叠音词写景,很容易唤起读者对景物的情感,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者读之,自会心中涌起一股对草原之辽阔的赞叹之情,而且很自然地引发读者对草原之景的想象,想象草原的苍茫无际、辽阔无边。
  (二)叠音词能够更生动地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达到表现内在情感世界的目的。尤其是对抽象的心理活动,要用一个恰当的词把它显示出来是十分困难的,若用一个特定的叠音词,就毫不费力气地使其穷形尽相地落到实处。这种描绘,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到,意会得来,效果十分精当
  1.《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焦仲卿同刘兰芝痛别时的情态,“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这里既有神情动作,又有心理活动,那种怅然失望之状,不忍割舍之情,使人感受得很真切。如果不用“劳劳”、“依依”而换成“告别”,“留恋不舍”之类的词语,就寡然无味了。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叠音词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故事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再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一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爱情画面,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
  3.词人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开头三句连用七个叠音词:“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以如此多的叠音词描写离愁别恨辛酸境遇,这是对叠音词的创造性的使用,是音韵美的“绝唱”。其“绝”乃在于“非描塑可拟”。确实,这七个叠音词并不在描塑具体形象,而在于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寻寻”这里是指词人若有所失,便四处寻找,可毫无着落,于是又进一步“觅觅”——苦苦搜索,“寻觅”没有结果,于是便感到“冷冷清清”。一个闺阁寡妇,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处于“冷冷清清”的环境中,更觉孤寂空虚,凄凉、悲惨、忧伤之情便一齐涌上心头,于是便情不自禁地悲叹身世“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音词,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出来,感人至深。从语音的节奏、声调来看,这些叠音词编缀成句,不仅分别从动作、感觉、心境三个方面突出地表现了女词人晚年凄凉悲惨的生活,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词人血与泪的泣诉,向苍天的悲愤呼告,使人如见其状、如临其境,而且这些叠音词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正好从语音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中传达出了特定环境下的情感活动。
  (三)主体情感的产生,往往是主体内心意识和主体以外的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而主体情感的表现,则往往要借助于对客体物象的描写,运用叠音词来描写客体物象,可以使文学作品的主体的情感得到鲜明形象的表现,从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叠音词不仅构造了和谐的韵律,还经常通过以景物起兴,营造特定意境,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一点在《诗经》中比较常见。例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一致的。《兼葭》的意境也很美。作者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情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的结合,作者的急切追求与可望不可及的结合,作者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与萧瑟秋景的结合,伊人高洁、富有魅力与兼葭露白、秋水澄明的结合都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回味无穷。又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2.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情达意出发,恰当地运用叠音词,生动地描绘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再现出新鲜的意象,把人引入到画境中去。文中描绘物象的光、影、色、香的叠音词都呈现出一种“淡”的韵味:“淡淡”“静静”的月光,“轻轻”的泻下;“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散发着“缕缕”清香、似“一粒粒”明珠、“星星”的荷花。这些叠音词构成了画面“淡”的主色调。这种主色调非常准确地表现了主题。一方面,是描绘月色轻笼下的境界,另一方面,融进了作者个人特定的情绪。“淡泊”的审美要求,植根于一种恬淡的把自己对于世情的关心隐藏起来的心理。欧阳修在《鉴画》中所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旨得之,览者未必识之也。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这种淡泊的审美爱好,也反映了作者不满黑暗统治,追求清夜无尘的宁静,以从自然中寻求解脱的心境。这种情境的交融,产生了荷塘月色这幅淡墨水彩画淡远、幽幻、清美的意境。作者十分欣赏这种环境。
  文中叠音词描绘的树木在整个画面中是唯一黑的部分,而且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菇翁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树将荷塘“重重”围住。这里作者不用“蓊郁”而用“蓊蓊郁郁”,不用“远近”“高低”“阴”,而用叠音,加强了夜的寂静、塘的幽僻,与作者不宁静的心情交融,表现出了在黑暗中作者仿徨徘徊的“有我之境”。
  由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起来构成的叠音词,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最适应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因此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不可忽视叠音词的作用,不可一味强调叠音词调节音韵、增强语言音乐性的功能。应该纠正过去对叠音词在认识上的偏颇和不足,重视叠音词在描写、抒情和唤醒读者情感与想象上的功能。在创作中恰当使用叠音词会使描写锦上添花,加强语言的美感;在阅读分析中,抓住叠音词进行深入分析品味,会使我们对原作的描写和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其他文献
每天的语文课,除了基础字词,课文内容的讲解,很少有其他的东西。学生们学得很乏味,老师也觉得没情绪。如何才能让课堂生动起来呢?我做了一些尝试,觉得效果还不错。  生动的语文课要有生动的语言。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很高。生动的语言既能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有一次进行周练习讲评,是讲陈平的一篇文言文阅读。其中,我提问了一个问题:“陈平是谁?”学生说:“陈平是刘邦的一个谋士。”
期刊
高考语文六十年来一直与时代的脉搏共起伏,是时代风雨的晴雨表。每年高考作文的面世,都会令世人吐糟狂欢。2008年6月7日高考语文试题直击5.12汶川大地震,让师生猝不及防。2011年谈中国政济、经济、科技方面成就,以极强的时政色彩令世人瞋目,但也被人诟病,指责为政治色彩太强。但文贵曲,最巧妙的是2012年高考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叙了一件小事,让学生从小事中发现蕴含的美好人性以及蕴含的人生价值,暗合时
期刊
在我们学校,要求课课有学案,尤其每逢讲公开课、示范课或领导来听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先弄一份学案。不然就显得没有准备,会失掉不少分,结果是课堂程序像设计好似的,流水线作业,我想学案目的是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围绕着学案,课前预习,课上展示学习效果。但这样一来,使本来时间就很紧的学生更繁忙,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对于语文老师,也跟在学案后面亦步亦趋,无法自主发挥,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影响了课堂
期刊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讲了好多遍。无论教参还是我个人的讲解,都把重点放在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赞赏有加,对智勇双全、宽宏大量的蔺相如充满敬意,但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即赵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这一代名将贤相;正是他的善纳忠言使赵国转危为安。文中对赵惠文王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却足以显现出他的形象特点,说明他是战国
期刊
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教师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目前,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必须使语文教学从纯粹的书本教学走出来,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一、走进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直接的社会生活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让学生领会了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
期刊
纵观各省市的高考作文报告,都提到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较为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作文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不禁有人要问,现在的作文中真的缺少“真善美”吗,如何才能从“假大空”回归“真善美”。  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站在生命的高度思考
期刊
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育也应该从教材中走出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大自然,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培养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大语文教育”观。  这种大语文的概念,极有利于学生把语文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现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失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这也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方针,是值得语文
期刊
执教时間:2011年10月20日  执教班级:潢川第一高级中学高三(4)班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唐诗宋词汉文章。提起唐诗,自然想起李白想起杜甫,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兵车行》。  师:作为诗歌,诵读自然是第一要义。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声音很洪亮,但对节奏与感情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下面我给大家放一遍名家的配乐朗读
期刊
1915年,李叔同创作了一首小诗《送别》,这首诗凭借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夕阳、浊酒等表现离愁的典型意象,成为表现离别之情的千古绝唱。早在几百年之前,一代词宗柳永也为我们创作了一首表现离愁的名篇《雨霖铃》,这首诗更是经久不衰。可见,离别之时的感伤和凄凉撞击着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别离者。  要理解这首诗,知人论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是理解这首诗的基础。“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
期刊
很喜欢一个词“万家灯火”。  这个词带有一种轻柔的温度,仿佛让我看到摇曳的灯芯,感到烟火人间因有了一盏盏灯火而有了温暖。  你看,万家灯火多像浮在漆黑夜晚的一只只眼。  伫立在岁月的桥头,看着那些灯,想着那些火,让已经湮没在历史深处的灯火之光在我的头脑中再次闪亮。  一  最刻骨铭心的是那盏在夜里游动的灯。  在那贫瘠的岁月里,乡亲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土里刨食,一镐一镐翻腾着平凡的日子,一锄头一锄头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