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生活是一团麻,有许多解不开的小疙瘩……如麻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有另一番色彩,另一番滋味。
其实,生活中时时有一些事撞击我们的心灵。比如,苦苦追求的东西眼看着就要到手却彻底地失去了;比如,走过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朋友因为一点小利就背弃了你;比如,从不敢想,从没有去争取过的荣誉突然从天而降……只要我们的心灵有所触动,生活中的事情样样都可入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引人思者莫先于理。只要是引人动情,发人深思的人、事、物俱可行诸文字。所以,我们要练就一颗善感的心灵,就像琴弦,一点点的拔动,一缕缕的微风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如何使自己情感的宝库更为丰富,更为具体,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不同方式进行情感积攒:
1.养成随录的习惯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平时读书读报时常动动笔,把那些好的词语、谚语、警句、激人上进的事例、优美的写景状物的片段、表达细腻感情的词句等摘录下来,常常翻阅,常常联想。通过多次接触联系,原先记录的东西就会在你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写作时也就会自然地跑到你的笔下来。
2.与人比较,取长补短
多读别人的佳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般地,我们最好按“想—看—比”的顺序去读比较好。首先,在看到别人的文题以后,自己先想想,好果是你,你怎样写。从立意到选材,到结构,到语言,都要想,把所想到的列成提纲记下来,再看看人家怎样写,把自己想的与别人进行比较,把人家的长处吸取过来。只要不厌其烦,用心比较,就会有收获,有长进。
3.搜集心灵浪花,精心设计小卡片
平时我们可以把一触即发、转瞬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设制成精美的卡片。一段时间之后再加以归类整理,阅读回味。在堆砌的情感世界里,寻找突破口,从而达到心情亢奋不吐不快、不得不写的境界。
如果我们能够在最最平凡的日子里,把心灵放进爱的血、情的流里浸泡,那么我们的心将会变得越来越柔,越来越敏感,我们的日子也会一下子变得丰富、亮丽、充满暧嗳的质感。试问这样的人生,怎么还能平乏?笔底的人生,又能逊色多少?
有了写作的素材,写作的灵感,还要重视表达真情实感。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写作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
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使之“垂世真情实感而行远”。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词情采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的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词何以取得如此的艺术效果,其中之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那么,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怎样培养真情实感?
1.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使之“垂世而行远”。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词情采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的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词何以取得如此的艺术效果,其中之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
那么,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怎样培养真情实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实感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
我们要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
除感知生活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的,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要么冷漠对之、浅薄应之,要么拼命告假,非说成是,无说成有,假说成真。
2.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人们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成功的婚姻却并不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一见钟情倾心于他(她)而导致上当受骗。要知道,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传真”的,你千万别格外“叫真”。这事理用在作文活动中很有借鉴意义。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作者自己,更不可能感动读者大家。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了的感情,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
其实,生活中时时有一些事撞击我们的心灵。比如,苦苦追求的东西眼看着就要到手却彻底地失去了;比如,走过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朋友因为一点小利就背弃了你;比如,从不敢想,从没有去争取过的荣誉突然从天而降……只要我们的心灵有所触动,生活中的事情样样都可入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引人思者莫先于理。只要是引人动情,发人深思的人、事、物俱可行诸文字。所以,我们要练就一颗善感的心灵,就像琴弦,一点点的拔动,一缕缕的微风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如何使自己情感的宝库更为丰富,更为具体,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不同方式进行情感积攒:
1.养成随录的习惯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平时读书读报时常动动笔,把那些好的词语、谚语、警句、激人上进的事例、优美的写景状物的片段、表达细腻感情的词句等摘录下来,常常翻阅,常常联想。通过多次接触联系,原先记录的东西就会在你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写作时也就会自然地跑到你的笔下来。
2.与人比较,取长补短
多读别人的佳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般地,我们最好按“想—看—比”的顺序去读比较好。首先,在看到别人的文题以后,自己先想想,好果是你,你怎样写。从立意到选材,到结构,到语言,都要想,把所想到的列成提纲记下来,再看看人家怎样写,把自己想的与别人进行比较,把人家的长处吸取过来。只要不厌其烦,用心比较,就会有收获,有长进。
3.搜集心灵浪花,精心设计小卡片
平时我们可以把一触即发、转瞬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设制成精美的卡片。一段时间之后再加以归类整理,阅读回味。在堆砌的情感世界里,寻找突破口,从而达到心情亢奋不吐不快、不得不写的境界。
如果我们能够在最最平凡的日子里,把心灵放进爱的血、情的流里浸泡,那么我们的心将会变得越来越柔,越来越敏感,我们的日子也会一下子变得丰富、亮丽、充满暧嗳的质感。试问这样的人生,怎么还能平乏?笔底的人生,又能逊色多少?
有了写作的素材,写作的灵感,还要重视表达真情实感。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写作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
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使之“垂世真情实感而行远”。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词情采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的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词何以取得如此的艺术效果,其中之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那么,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怎样培养真情实感?
1.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使之“垂世而行远”。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词情采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的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词何以取得如此的艺术效果,其中之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
那么,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怎样培养真情实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实感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
我们要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
除感知生活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的,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要么冷漠对之、浅薄应之,要么拼命告假,非说成是,无说成有,假说成真。
2.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人们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成功的婚姻却并不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一见钟情倾心于他(她)而导致上当受骗。要知道,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传真”的,你千万别格外“叫真”。这事理用在作文活动中很有借鉴意义。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作者自己,更不可能感动读者大家。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了的感情,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