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彩课堂 彰显数学魅力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使小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数学情境,打造精彩课堂
  1.巧设疑问,引出新课
  小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点燃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运用设疑导入新课,能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一道特别容易做错的复习题:48-48÷4。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本上做,板演的学生计算步骤如下:48-48÷4=0÷4=0,教师巡视一周发现有许多学生都是这样做的。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48-48”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学生计算上的差错。也有几个学生是这样计算的:48-48÷4=48-12=24。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教师趁机引入讨论哪种算法正确,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教师导入新课,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四则混合运算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巧设问题,能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会带着愉快与好奇的心情去听课,从而以最佳的心态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果最佳。
  2.运用图片,激发兴趣
  多媒体图片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直生动、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启发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新课的探究中,尽快进入学习角色,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动画: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好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们在草地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跳啊、唱啊,开心极了。日近晌午,老师给孩子们分午餐啦,除了大餐外,还给孩子们分水果和汽水。“如果把8个苹果和5瓶水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很快把苹果分完了,分汽水遇到了问题,生回答后,汽水每人两瓶后,还剩一瓶,教师用动画演示分苹果和汽水的方法。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还有一块蛋糕也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呢?强化概念的理解。出示蛋糕图片,学生回答:“每人分一半。”,“这一半”应该怎样表示啊?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教师运用图片演示分数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热情,触动了学生求知的兴奋点,节省了教师的口舌工夫,有助于小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识。
  二、引领探究活动,彰显数学魅力
  1.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深入挖掘教材、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去猜想数学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去质疑,去讨论、去合作交流,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感悟数学的用途。
  如:简算时,要让学生把数学题在生活中找到模型,从中理解算法。简算“168-96=168-100+4”时,学生对168先减100再加4很难理解。教师此时运用生活中的“购物找零经历”来引导学生理解,就能让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生活化了。妈妈去商场购物,到了168元钱,买一条裤子花了96元,妈妈给售货员一张100元的钞票,妈妈手中还剩下168-100=68(元),收银员还应找给妈妈找回4元,说以妈妈一共剩下68元加上5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算理了。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了数学的含义。
  2.动手实践,运用数学
  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是以改变小学生被动学习而兴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做数学和用数学。教师在小学生操作活动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使全体小学生都能感受到动手操作的快乐,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动手实践活动,玩“打电话”游戏,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先用手势示范打电话的动作,问:“丽丽你好!请问你知道1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请你告诉我好吗?”丽丽也做回电话的手势,说:“老师,您好!我知道18里面有一个十和8个一。”学生在小组中练习打电话,很快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同时也掌握了打电话的知识,学会了礼貌用语,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增强小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魅力无限。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心霞锦小学)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倡导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体验与参与的教学模式。正视了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异给他们的学业所带来的影响,进而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显性与隐性分层的形式,探索出一种能让全体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向上递进的教学策略与模式。分层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差异悬殊的教学单位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的意义。  
期刊
绘本是图画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心理,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最适合低龄儿童阅读。本文旨在从绘本读物的多维阅读视角,探究其多重阅读价值,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让孩子们通过绘本教学享受生命如花的成长快乐。  一、图画阅读·文字阅读·配合阅读  从绘本元素维度审视,它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可见,强调视觉化
期刊
一、认识友善  (一)歌曲《你鼓舞了我》  师:同学们,本视频中的演唱者不是一个普通的街头艺术家,他的触及人灵魂深处的演唱,以及反复出现的歌词“你鼓舞了我”使寒风中瑟瑟的游子感受到温暖,让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光明。这里的温暖,光明就是友善,今天我们就以“友爱于心 善行于微”为题,开始我们的主题班会。  (二)手势“友善”  师:那友善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自古以来,我们与人交流交往时用很多手势来表达友好友
期刊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是什么?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教育是以德育为首,那么在国际视野下我们的德育该何去何从呢?我觉得在国际视野下,我们德育活动应回归到人的发展中来,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发展个性,彰显自信,让童年更有价值。  一、回归儿童,教育的主旋律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
期刊
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品行,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还要能够从学生的各种行为出发,发现其身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善加引导。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以自己为出发点,通过自己个人的力量来进行,效果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然要与家长取得沟通,然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些班主任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缺乏方式方法,将与家长交流变成向家长告状,加之有些家长没
期刊
“悖论”(paradox),又译为诡论,吊诡。在文学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而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从情节、意象、语言多个层面成功运用悖论这一手段。下面仅从意象角度,就剧中两个最具悖论色彩的人物——李尔和傻子,来谈谈这个剧本悖论手法的运用。  作为剧中主角,李尔是不列颠国王,是至高无上权力的化身。在李
期刊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数学课程的首要基本理念,要实现良好的教育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数学学习习惯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使用草稿本是诸多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种。草稿本可以让教师把握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思考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近几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使用草稿本,帮助他们养成
期刊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前进行了学情前测:某班39人,计算结果正确的有7人,其中只有2人会写计算过程,对这两位同学进行了访谈,得知他们都是家长提前教过的。其余学生只会根据口算直接写出答案。而本课的难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笔者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形成技能。  一、案例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幅点子图,
期刊
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安排一些练习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在练习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练习质量的高低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后续发展状况,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动笔做练习,在心理上尚未准备充分,加上对练习中的题型比较陌生等原因,所以经常出现作业质量不高的状况。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来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练习,将作业质量抓上来,具体
期刊
《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把1个人、2朵花、3支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是,学生只是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还没有抽象成集合的思想,以前所接触到的也只是单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