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道路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江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s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江浙皖三省农村道路状况的实地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村道路供给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道路供给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三省农村道路在供给量、供给模式和质量方面存在差异,影响道路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人均收入、地方企业数和是否为合并的乡镇,而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和外出打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对农村道路供给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道路供给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道路;供给;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4-0037-07
  
  农村道路是支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承袭以重城轻乡、重工轻农为思路的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导致包括农村道路在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滞后,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资金来源缺乏固定渠道,比较常见的供给方式为当地政府和农民自筹。农村道路供给存在不足,并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削弱了农村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村道路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道路供给影响因素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因素方面做过大量研究。Hayek(1945)讨论了社会中知识的运用,强调地方政府更了解地方信息,它们比中央政府能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Tiebout(1956)引入了各地管辖权竞争的观点。认为这样的竞争机制会有助于地方政府提供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公共产品与服务。Mark、Foster(2003)利用印度村级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在低收入国家民主与财政分权对公共物品提供种类的影响,研究指出不同类型的政府组织管理方式。是否进行财政分权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类型和数量存在巨大差异。
  近年来国内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较多。张宏、韩树永(2007)在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的原因后,强调财政介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意义和责任。张秀生、柳芳、王军民(2007)通过分析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作用。唐国华(2008)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技术对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在税费改革及免除农业税后基层乡镇政府财政紧缩,使得农村道路的供给更加匮乏。刘成奎、王朝才(2008)通过对中国大陆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指出财政分权、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道路供给具有较强的正向效应。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小,公共产品决策中的民主程度对供给效应无显著性。张林秀(2005)利用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一些政策因素以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公共投资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在工商业较发达的村公共投资活动也相对较多。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由于本地公共投资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等影响较小,因此这部分村民不太愿意对村里进行公共投资。从政策实施角度看,该研究认为,上级政府的公共投资应更多地投向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投资战略有助于统筹区域发展,降低区域差异。樊宝洪(2007)利用泰州11个乡镇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因素主要是水面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否为合并的乡镇,以及是否为财政补助乡镇。结果显示,人均纯收入对道路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供给绩效方面的研究中,马书红、王元庆(2007)将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和交通规划及评价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农村道路的绩效评价。并分别以此为主线,介绍了基于目标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和基于历史动态评价法的理论方法体系。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取得了大量成果,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但仍存在以下两点值得探索:一是发达国家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高,而我国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比国外显著;二是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或较少对其中的农村道路供给做专门的深入研究,或运用宏观数据就政策因素等进行经验分析。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江、浙、皖三省经济发展水平呈高、中、低梯次分布的11个乡镇为样本,对样本地区农村道路供给状况展开实地调查,运用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农村道路供给的因素。
  
  二、样本乡镇农村道路供给情况比较
  
  本文分别选择了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台州市、中等发达的江苏省南通市和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安庆市为样本采集点。在对三个市的乡镇样本选择时,也遵循以上原则,分别抽样选择三个市中经济发展水平分别为高、中、低的乡镇为样本。具体选择的乡镇为:浙江省台州市的蓬街镇、新桥镇、横街镇和金清镇,江苏省南通市的幸福乡、狼山镇、唐闸镇和秦灶镇,安徽省安庆市的黄龙镇、月山镇和金拱镇。因此,样本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形成了高、中、低三个层次,使本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对三个市中最具代表性的镇(安徽黄龙镇、江苏幸福乡和浙江蓬街镇)进行比较分析,数据显示。三个乡镇的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明显的高、中、低梯次分布,较好地代表了三种经济发展水平。
  
  (一)样本乡镇农村道路供给基本现状
  浙江省台州市蓬街镇道路的供给主要采取三三制原则,即区政府拨款+镇政府出资+村民自筹。其中,政府拨款主要是村镇道路硬化工程资金,当村里的道路达到6米宽18厘米厚,便可得到区、镇两级政府的拨款,这是道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占总资金需求的80%以上,剩余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村集体资金,村集体资金则来自于村民在土地出让时上交的30%的土地转让金。再加上道路路经企业的出资。对未达到道路硬化标准的小型农村道路建设,则一般向所修建道路临街的村民按临街房间数筹集,筹资费用为500-1000元,间不等。由于临街的主要是小商户,征收过程较为顺利。至2007年底,乡镇农村道路基本都是水泥路,硬化比例达到99%。2006年和2007年蓬街镇道路投资额分别为600万和870万。
  


  江苏省南通市幸福乡道路基本覆盖了整个乡,其中农村道路57公里(不包括乡村道路),在农村道路供给方面,基本由政府出资,每年都有所增加,2007年市级工程拨款400万,区配套70 万,乡镇无出资。目前,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农村道路建设加快了农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打破了农村封闭的状态,扩大了农民的交往范围,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开放度。
  安徽省安庆市黄龙镇政府在道路投资上的资金严重不足。根据本研究调查,黄龙镇在2006年和2007年的道路投资资金分别为95万元和130万元。从2006年开始黄龙镇开始修建柏油路和水泥路,镇里的主要干道修建水泥路,村和村之间修建水泥路,村内道路修建沙石路。据调查,在启动了村村通工程后。黄龙镇的道路状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前只有村里连接镇政府的主要于道为水泥路。到2007年底,黄龙镇的柏油路里程数为40公里,水泥路里程数80公里,砂石路里程数为190公里。其他路面的道路里程数为55公里。柏油路和水泥路的资金由政府出资,而村内的沙石路则由村民自己出资。每户出资300元。政府出资中一部分是镇财政预算,但大部分是上级政府的拨款。2006年和2007年黄龙镇的上级政府拨款分别为200万元和245万元。
  
  (二)三省乡镇农村道路供给量差异较大
  从硬化比例看,浙江台州最高,江苏南通其次,安徽安庆最低。但是从近三年修建的比例看,排序刚好相反。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2006年之前已在道路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目前的村级道路投资主要为修补和养护;经济欠发达地区道路建设起步较晚,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历史性地提出了“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因而,国家政策推动了农村道路硬化比例低的欠发达地区加强了道路修建。道路供给量也增加较快。
  
  (三)农村道路供给模式基本以政府投资为主
  三省农村道路供给模式总体上都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企业赞助与村民出资为辅的模式。对三省样本地区而言,由于农村每公里道路的建设成本较为接近,道路供给里程数的主要制约因素为经费。由于三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区不同资金来源的比例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财政资金充裕,道路硬化率高。自筹和贷款所占的比率很低,蓬街镇最近的道路建设并未向银行贷款;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资金匮乏,道路硬化比例较低,且道路建设资金来源中自筹和贷款的比例较高(见表3)。
  


  
  (四)农村道路供给质量参差不齐
  据调查,三省农村道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村民普遍反映农村道路的质量比较差,有些地方甚至刚修好没多长时间就出现了裂缝。调查发现,安徽省安庆市的道路破损率最高,达到了50%,其次是江苏省南通市,破损率达到35%,而浙江省台州市的破损率为20%。究其原因,经济发达地区财政资金比较充足,道路养护和维修及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资金拮据,缺乏对道路的维护。一般,道路质量以柏油路为最好。水泥路其次,砂石路最差。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台州、江苏南通柏油路和水泥路的比例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安徽安庆则砂石路的比例相对较高。
  
  三、影响农村道路供给的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由于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来源的项目资金影响可能不同,因此,回归分析将因变量分为总投资额和乡镇配套资金额。由于同一因素对投资总量和人均投资量的作用可能并不一致,对此,本文将因变量分为两个层次:总量和人均水平。因此,回归分析共有4个因变量,它们是:(1)所有道路投资项目的年度总投资额;(2)所有道路投资项目的年度人均投资额;(3)所有道路投资项目的年度乡镇配套资金数量;(4)所有道路投资项目的年度人均乡镇配套资金数量。
  2.解释变量。影响农村道路供给的因素众多,借鉴张林秀(2005)对中国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影响因素分类方法,本文也将影响因素分为目标因素、需求因素和政策因素三类。目标因素指上级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加以考虑的因素。需求因素指村里的能够影响村民对村里进行道路投资的意愿的因素。政策因素指乡镇所受的国家政策。根据上述分类,本文选择如下变量进行研究:目标因素包括乡镇GDP、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收入、水面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村委会到乡政府的距离、总人口、乡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等;需求因素包括村地方企业个数和外出打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等;政策因素包括是否为合并乡镇。
  (1)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然也是影响农村道路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上文,农村道路供给现状的描述可以看出,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如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的幸福乡和崇川区的狼山镇,道路的硬化比例分别高达93%、80%和100%。如果考虑公共项目的不同资金来源渠道,发现人均纯收入与乡镇自主投资的项目数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2006-2008年,高收入组的乡镇年均自主投资的项目数为2.5个,中等收入组乡镇年均自主投资的项目数为2.1个,低收入组乡镇年均自主投资的项目数仅为1.8个。也就是说,低收入组的绝大部分投资是由上级政府部门单独资助或与乡镇联合投资的。
  (2)产业结构。通常,在第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对道路的需求比较大,同时,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通常也会使当地政府有比较充足的财政资金。但是,调查发现,当地的企业数量与农村道路投资没有明显的关系。2006~2008年期间,11个样本镇中有9个乡镇的企业数量都增加了,其中一个镇的企业数量由2006年的124个增加到了2008年的549个,但同期集体企业的数量却急剧减少。本研究利用2006年的数据考察乡镇所有的集体企业数量与农村道路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乡镇所有的集体企业的数量与农村道路投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乡镇集体企业数量越多,乡镇道路总投资以及乡镇配套投资也会越多。
  


  (3)人口规模。乡镇的人口越多,就需要有更多的道路供给才能满足需求。11个样本镇中,2008年最大的镇人口达到69618人,最小的镇当年人口只有20502,约为前者的三分之一,2006~2008年间两者的项目数相差6个。进一步从图1中发现乡镇人口越多,公共投资的年投入量就越大。因此。人口规模与农村道路供给正相关。
  (4)需求因素。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口越来越多。在本研究所调查的11个乡镇中,有一半的乡镇外出打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超过了20%。已有研究表明,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会减少对农村道路的需求。
  (5)政策因素。自1998年以来,全国各省基于不同原因在不同范围内开始了乡镇合并。在所调查的11个乡镇中,有2个乡镇在2006年与其它乡镇进行了合并,两个乡镇在合并前后对公共 项目的投入并不一样。数据显示,其中一个乡镇在合并之后公共项目数量增加了,公共项目的年投资总额和乡镇配套资金也同步显著增加。但另一个乡镇在合并之后,不仅公共投资项目没有增加,投资总额和乡镇配套资金都减少了。在人均投资额上,两个乡镇也表现出与总投资类似的趋势。因此,由于两个乡镇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简单的相关分析并不能反映乡镇合并对乡镇公共投资的作用。
  此外,村委会到乡政府的距离也是道路投资的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所调查的11个乡镇每个村委会到乡政府都已经修建了道路,村委会与乡政府之间道路是连接村与乡的关键通道,一般都会优先修建。已有研究表明,水面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也与道路的投资额相关。由于水面面积占比较高的地区人口往往比较稀少,而且在水网密布地区修建道路将会涉及路基加固、桥梁修建问题,将会使得道路修建的投资额增加。
  
  (二)模型的构建
  为了进一步考察乡镇道路投资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在分析影响某项公共项目的投入时,因变量有很多值为O,即当年公共产品投入为0,因此,我们采用了受限因变量的Tobit模型做回归分析,探讨各种因素如何影响道路投资及其作用大小。
  Tobit模型主要应用于这样一类重要的限值因变量,在严格正值时大致连续,但在总体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取值为零。令y表示一个实际在正值域上连续但以正概率取值零的变量,则Tobit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y=β0+xβ+u,u|x~NormM(0,δ2)
  y=max(0,y)
  其中y表示被解释变量,即因变量,x表示解释变量,即自变量。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本文拟用Tobit模型来探讨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乡镇道路投资提供以及它们的作用大小。我们假定模型所包含的自变量包括乡镇GDP、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收入、总人口、乡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村内相隔最远的两个小组间的距离、水面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村地方企业个数、外出打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还有虚拟变量:是否为合并乡镇。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
  


  
  (三)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乡镇GDP对农村道路总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乡镇配套投资的影响显著,这与前文的分析一致,在缺乏政府投资时,经济更为发达的农村能够更多的进行自主筹资,实现道路的供给。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和人均收入都对道路投资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也与前文的分析一致。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刺激农村道路需求的同时,其创造的GDP也为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从而为更多地进行道路建设投资提供了资金。与第二产业的影响相类似,更高的人均收入使得村民对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更愿意为修建道路筹资。总人口对道路总投资有显著正向相关性,但是对配套投资却不显著。村地方企业个数和道路投资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这也进一步证实了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对农村道路供给具有促进作用。
  乡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对道路的总投资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这和前文的预期不一致,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人口比较小的乡镇,虽然乡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较高。但是总投资额却比较小。研究发现,外出打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对道路的投资影响不显著,考虑到外出打工人员长期在外,其收入大多用于改善家庭生活而对道路建设等方面偏好不大,因而在总体上并不产生显著影响。
  村内相隔最远的两个小组间的距离和道路投资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这和前文的分析一致。水面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和道路投资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这也和前文的预期一致。是否为合并乡镇对道路的投资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合并后的乡镇具有更多的财政支出。并且在道路建设上更能统筹规划,因而对道路建设投资有正向促进作用。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江、浙、皖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道路供给的抽样问卷调查,对影响农村道路供给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影响农村道路投资的因素主要是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人均收入、村地方企业个数和是否为合并的乡镇,乡镇GDP对乡镇配套投资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而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和外出打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对农村道路供给的影响不显著。综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道路的供给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能从对道路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农村道路的发展。而乡镇的合并,能在总量上增加财政支出,并且在道路建设上更能统筹规划,因而对道路建设投资有积极作用。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以下三点启示:第一,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自主道路供给具有积极作用,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这将有助于缓解目前农村道路供给不足的现状。同时,农村道路的建设和改善会带来农村工农业生产的改变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加后续道路建设中的资金来源,继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其次,鉴于合并乡镇对道路的投资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村镇,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可以考虑将其合并。再者,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道路质量较差,路基路面破损较多,非法乱占道路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道路的通行效率。因而,重视农村道路养护工作,健全农村道路养护管理体系,把养路、护路放在和修路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农村道路的利用效率,将有助于缓解农村道路需求方面的压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违法建筑行政处罚将“违法建设行为人”作为行政处罚相对人。这一认定模式未能预见违法建筑“建设行为人”与“持有人”相分离的场合,因此造成制度失语和实践混乱。通过对违法建筑行政处罚规范的解读、对一般处罚模式的病灶诊断发现,一种建立在“行为责任”与“状态责任”两分基础上、以物为中心的行政处罚模式,以灵活、高效、符合妥当性原则等优势或可成为化解制度困境的新路径。  关键词:违法建筑;行政处罚;状
期刊
摘 要:政府是社会建设的积极主体,政府在推进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运行机制的选择。安徽省宣城市水阳镇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对政府购买、社会参与、市场运行三维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参与、市场运行是一种较为高效的社会建设运行机制,但是探索阶段也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现行模式的变革和突破将会更好地推动社会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建设;政府购买;社会参与;市场运行;宣城市水阳镇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展示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局限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感恩的“无意识”表现,因此应该采取新的教育策略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而高校外语教育因其自身的语言特征、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及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不失为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化;大学生;感恩教育;高校外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
期刊
摘 要:六六的小说通过描绘当代人的家庭、婚姻和情感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都市人物形象,展示物质化时代各种各样的欲望人生,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揭示出当今社会部分知识女性的精神和肉体都逐步物化的现象,为当今女性的发展亮出了警示的红灯。但她的小说还略嫌粗糙,有严重的男权思想。  关键词:物质化时代;知识女性;物质欲望  中图分类号:1207.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OOl-86
期刊
摘 要:“启蒙”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实践,包含着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设计、知识分子对启蒙客体的认知及其转变、身为启蒙主体的知识分子自我反思、启蒙的公共领域建构等内容。“五四”时期以来,“启蒙"da知识分子双重向度的文学想象,逐步向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话语实践转化。网络对当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启蒙实践而言意义重大。  关键词:启蒙;知识分子;文化想象;公共空间;网络  中图分类号:103 文
期刊
摘要:张申府和张岱年都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理念作为自己的哲学背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只有了解它,抓住它,才能真正了解时代精神是什么,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具体体现。张申府将其作为时代的权衡,命名为“中和”。张岱年将其称为“兼和”。本文意在通过分析时代精神的变化,诠释两人哲学的异同及其“价值哲学体系”的转化。  关键词:中和;兼和;价值哲学;核心价值;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B26 文
期刊
摘要:商伟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一书,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和文化分析的方法,探寻《儒林外史》的文本逻辑,指出该书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从把整顿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礼”到对“礼”产生怀疑的心路历程,其基本特点是“无边的怀疑”,属于一种“开放性写作”,对《儒林外史》在当时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作出了准确定位,并循此思路对《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叙事方式以及
期刊
摘要:《论语·述而》篇前五章,以“夫子自道”的形式,还原了孔子的“本相”,这对于我们切实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准确把握孔子的思想价值,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而学界对其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采用“集译”体例,对有代表性的中、英、日多个译本进行辨析,对其中关键性的词句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孔子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教师职责的承担者,又是修身养性的实践者和理想世界的追求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民众
期刊
摘要:身体书写(用身体来思想)宣示的是“体验诗学”的理念。诗(艺术)论虽为“知性”行为,但身体之体验却是其立论最基本根基。脱离身体的诗论是反诗学的:它回避了诗与人生、人性间的诸多繁难与悖论。小说以诗学的方式触及人类生命的各个层面,相对于抽象的“理性伦理”,小说自有它的“叙事伦理”。在实践的层面,本文以《沉沦》为个案,以“体验诗学”为基点,辨析其中的情色、死亡、忏悔书写所蕴含的诗学与伦理问题,以此讨
期刊
摘要:以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为分析视角。本文对1990-2008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从协整分析来看,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当期经济增长量受当期能源消耗增长量和前一期经济增长量的影响,经济增长有29.98%的自动修复能力。从空间状态模型来看,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弹性曲线图呈现出“倒U型”,大约在0.633~0.664之间波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