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再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sa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关注和讨论,一直是教育基本理论一个不老的话题。近来阅读了何小陆和肖卫东同志发表在《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反思》一文(以下简称“何文”)。作者的阐述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但是仔细推敲,从首段“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到对自由的“标榜”再到最后提出几种关于保证“自由人”得以实现的措施或对策,笔者颇有不同的理解。
  
  一、“人的全面发展”之本意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科学概念,有其特定的科学内涵。目前,理论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其一,“能力全面发展说”。该说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概念提出的特殊背景,认为马克思是把人作为生产力要素,而不是着意于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来考虑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二,“德智体全面发展说”。该说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时,除了深刻地、详细地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外,他们同时还把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完整的社会人来考察人的发展。这样,人的全面发展就不仅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还包括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才能和志趣等方面的充分自由发展。其三,“多层次发展说”。这种观点持有者内部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面的”发展,即一般性能力的发展或叫“均匀发展”,要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和建立极大丰富的社会关系;第二层次是“自由发展”,即使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个人可以从主体设定和主体选择来体现内在差异性,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的发展;第三层次是“充分发展”,即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主体的人经过自由选择而确定了发展方向之后,主体就在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完善,最终使自己获得设定活动方面的最充分发展。至此,人最终达成了自己最高级的需要,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上几种观点虽然各自阐明了不同的全面发展观,但是无一例外地表达出:“自由发展”乃是“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几乎在一切场合都对“全面发展”赋予了自由、充分等特征,例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等。由于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关于“全面发展”含义的周全细致而条理分明的界说,研究者都“只能从马克思的有关言论中去体会他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从中提取出一些基本规定来。”因此,这里所获得的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解,也决不是绝对的、统一的,普遍适用于判断全面或片面、是或不是的标准答案。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即身心各自获得均衡发展以及身心两方面能相互适应的发展。所谓“充分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水平给我们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这里所说的“现有水平”,不仅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个体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自由时间里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从事活动,使自己得到的发展。换句话说,“全面发展”也就囊括了“自由发展”。
  结合作者后文关于全面发展的两处描述:“‘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人的各个方面在同一时间并且均等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意味着教育者必须促使受教育者达到这八种智能的最低值,”可以推断出作者关于“全面发展”的主要观点和基本主张,类似于上文“多层次发展说”中的第一层次即“一般性能力的发展”,可见作者简化了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并且这样的理解极易导致一种“平庸发展”的倾向。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如果把“全面发展”做“平面解析”,那么全面发展分为横向的“全面”和纵向的“发展”两个维度。所谓“全面”,是讲“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强调“发展什么”。而所谓“发展”,则是讲发展的程度,强调“怎样发展”。或者说,“全面”是“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而“发展”是“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理解“全面发展”概念和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时,又常常会走人这样的误区:注重了“全面”忽视了“发展”,关注了“全面发展”的内容而忽视了“全面发展”是个教育目标,以致造成一种误解,似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不重视学生的发展,而只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容器”,使他们被囿于“圆形监狱”里无法“自由发展”。
  
  二、何为“人的本质”
  
  众所周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基础上的。马克思在1845年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事实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黑格尔唯心论的影响,把理性、自我意识和自由看作人的本质。第二阶段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认为“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第三阶段才达到科学的认识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时起,马克思与历史上的思想家,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划清了界线。马克思指出,必须从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对“人”作出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与他的物质生活条件直接相关,与他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直接相关。而那种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则不但不能解释“人为何片面发展”的问题,更不能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道路。
  何文指出:“我们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时普遍流行的一种提法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却忽略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里明显有两处不当。其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要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这只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状态(或者表现)的描述,而不能由此推断出所谓“流行说法”所持的人的本质观就是“全面(发展)的人”。作者这样的逻辑推理是行不通的。其次,早在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的根本属性就是“现实性”和“社会性”,而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所谓“神性”、抽象的“理性”、“自由”、“自然性”等等,都不能揭示人的本 质的根本属性。由此看来,“自由的人”并不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
  
  三、对“自由”的解读
  
  在对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讨论与研究中,论者认为要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前加上“某某”时,已经把着重点放在了“某某”上。上世纪50年代提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前加上“因材施教”时,有学者批评其实质是“全面回复唯心主义‘个性论’的偏向”,而这里提到加上“自由发展”,也大有回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为什么这么说呢?要从关于自由的解读说起。
  首先,抽象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由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既不是什么先验的世界秩序,也不是人的抽象精神活动,而是人的生存实践发展状态,是人的主体尺度和外部世界客观尺度的统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并不是摆脱外部必然性的主观随意性,而是化外部必然性为自我目的、支配现实的能力。何文在描述受教育者的“自由”权利时指出,受教育者“可以自主决定接受多高层次的教育(当然在义务教育阶段除外)、受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受教育,包括到哪所学校或教育机构求学、学哪些课程、听哪些教师的课、一生中哪个阶段(时段)去接受教育等,可以用行动来评价学校的好坏、教师的优劣以及课程的适切性等,这样,教育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受教育者手中”,其实作者在这里高估了人们在作出价值选择时的自由“度”。人在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时,都要同社会上其他因素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都要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制约。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这一社会活动中的人,他在进行受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时,同样会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例如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等等,而这些问题在当今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得到了反映。当然作者为学生谋求自由发展的良好愿望值得赞赏。
  其次,在微观层面上关于“学生的自由”的解读。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等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就在“自由”被广泛追捧的同时,却忽略了两个问题:其一,学生的潜能是具有不同的价值趋向的。学生的潜能有的趋于善,有的趋于恶,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给学生自由”,“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对学生潜能的趋向进行价值判断,不但是教师对教育赋予他们对学生某些潜能进行限制的责任的推卸,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身发展的不负责任。例如,学生的潜能中有贪玩的天性,逃避辛苦的学习任务的本性,这种潜能是应该限制还是开发呢?其二,学生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待完善。让这些自身主体能力尚未完善的学生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制定学习任务,他们势必会不可避免地只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容易学的内容,容易完成的任务,如此下来,教育的随意性使得教育任务不能完成,伤害的只能是学生的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中学生的自由应该是有限度的。只有适度限制,才能保证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教师外在限制的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逐步实现。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我们发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日显突出。学生不得不把学习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努力学好专业技能和实用技能上;学校面对毕业生就业等急迫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具体的教育过程及环节中也更多地考虑市场因素。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变得越来越突出,教育的整体功能被严重割裂,各种为经济功能服务的实用技能教育占
期刊
终身教职制度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发展    大学教师聘任制最早源于中世纪大学作为特权形式的教师任用制度,有三个发展阶段:学者行会主义时期、雇员时期和职业化时期。终身教职制度在三个阶段的形式分别是:特权形式的终身聘任制、任期制形式的终身聘任制和法律形式的终身聘任制。第一个阶段的发展主要是在欧洲,暂且不论。  美国最早对终身教职的尝试始于哈佛学院,目的是调整学院与教师的权利义务关系。1716年其董事会
期刊
纵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发展历程,各种治疗方法层出不穷,有人粗略统计,当今存在的心理疗法总共达250多种[1],但咨询者所遵循的理论模式却相对集中;其中,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和以人为中心疗法在这些理论模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三大咨询流派作一个清晰透彻的了解对于指导我们的心理咨询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而三大咨询流派各自的特点又可归结为其人性观的不同;人性观在心理咨询流派的形成中具有核心意义,它影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模式不再是单纯的由国家统一招生,而是采取教育成本分担,奉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因此,各学校,尤其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为了提高学校学费收入,招收了一些分数低、综合素质差的学生。但由于多交了学费,学生、家长不会因为个人素质的降低,而降低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期望值。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为提
期刊
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因此,双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计算机专业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大量信息资料以英文为主等特点,为了能紧跟世界计算机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计算机专业成为了双语教学实施的重点。    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
期刊
青年教师是教育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知识结构合理,处于专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青年时期的发展。如果能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与合理激励,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得以保持,使其水平的提高与经验的积累长期处于上升状态,将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长效作用。  然而,目前青年教师的水平提高和工作成效,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中,不易得到肯定和激励。职称评定的教龄
期刊
进入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一项极其重要又十分紧迫的任务;与此同时,高校德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极好的发展机遇,尤其对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师德修养越来越重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重构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师德规范体系,从多方面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师德修养,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高校
期刊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作出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培养素质全面的教师。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本。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面对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教师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学生促进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双师”型导
期刊
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政治修养和品德情操。在高校进行廉洁教育,在全球已达成共识。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干部的后备军。把廉洁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反腐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是
期刊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新时期取得的长足进展,面对研究生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哪些调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情况如何,做了哪些应对措施,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了深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对1994年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所有这些文献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研究生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