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铸汉魂魄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c2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新宽先生,中国著名汉画像砖收藏家。1950年生于河南汝州,毕业于解放军炮兵学院、郑州工学院。1968年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汉画像砖,迄今有藏品万余方。张新宽现居山东青岛。创有崇汉轩汉画博物馆、东方汉画研究院。现为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碑帖研究委员会汉画研究部主任、青岛收藏与鉴赏研究协会会长。
  张新宽先生主办的崇汉轩汉画博物馆在崂山脚下。藏品分汉画像石、汉画像砖两大类,以汉画像砖为主,其他还有如瓦当一类的汉代砖瓦构件。万余件藏品,蔚为壮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先生特意从崇汉轩汉画博物馆挑选了10张精品拓片,为其题跋,入选参加了6月25日开幕的“热爱祖国弘扬文化——苏士澍金石书法汇报展”,成为展览中一个以“汉画像砖跋拓”为主题的组成部分。
  张新宽收藏的心路历程,一如与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夫人杨敏所总结的那样:张新宽与汉画像砖是十分情缘。
  
  一次结缘
  
  张新宽与汉画像砖结缘纯属偶然。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解放军某部任团参谋长,一次带领部队帮助地方修公路时,发现当地老百姓把许多有图案的藏青色大砖砸成碎块当铺路石用。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就是汉代的画像砖,但觉得这些砖大有说道。于是就从里面挑出来十八块完整的画像砖拉回部队。后来他又陆续发现,在乡下,老百姓用这种砖砌猪圈、垒院墙、当凳子、当饭桌。带着疑问,他走访了省文物局的专家,认识到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珍宝,于是产生了抢救性收藏汉画像砖的念头。
  
  一次参观
  
  一次张新宽因开会到河南新安县参观了铁门镇“千唐志斋”。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军人张钫(张伯英)在战乱时期为了保护唐朝的墓志和碑刻不被破坏,以一己之力搜集了1000多件,并将它们砌在了房屋的内外墙壁间,由章太炎先生亲笔题名“千唐志斋”。如今那些珍贵的文物保存完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新宽认为自己是一名新时代的军人,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国家的文物,而且应该比他做得更好。
  
  一次巧遇
  
  上世纪90年代初,张新宽一次到郑州参加军地联欢活动,巧遇一名书画家,会后受邀请到他家里看录像,录像中有一位中央领导人出防俄罗斯,把一套《河南汉画像砖拓片精选集》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的内容。此事让张新宽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汉画像砖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增强了收藏的紧迫感。
  
  一封信
  
  收藏是一件有益的事,也是一件艰辛的事。在收藏过程中,张新宽曾一度因“知识不足,资金压力大”而产生了就此罢手的想法。
  一年春天,在北京某大学任教的著名书画家陈增胜先生到青岛出差,专程来参观张新宽收藏的汉画像砖。他说:“汉画像砖有深沉雄大的力量感,有穷天穷地的博大感,看了使人振奋,能增加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回到北京以后,陈先生给张新宽寄来一封信,信中写到: “你收藏保护汉画像砖,是做了一件有益于中华民族的大事情,虽然有很多困难,但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相信你,因为你是一名军人。”并说:“随信寄去五张画,一张《仙客来矣》你收藏作为纪念,其他四幅你卖掉,聊补收藏之不足。”张新宽被感动了,也更进一步增加了继续收藏的信心。
  
  一句话
  
  青岛市美协副主席、全国著名版画家张白波几次来参观汉画像砖,一次参观后,他认真地对张新宽说: “我非常佩服你,因为你收藏、保护了这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非常感谢你,因为你把这么多好东西带到青岛来,使我们能经常来造访这些富有灵感的艺术瑰宝。”
  一番真诚的话,是张新宽感到了收藏对他人生价值的提升。
  
  一次拜访
  
  一次,张新宽到同样喜欢收藏汉画像砖的马先生家去拜访,见马先生家门口放了两块汉画像砖,马先生觉得这些是墓葬里的东西,放在家里不吉利,就把它们放在大门口。张新宽觉得风刮雨淋太可惜了。马先生索性就送给了他,这样总比放在外面好。张新宽拉回去清洗后一看,高兴得不得了,是难得的珍品,并与军事有关系,以后可以作为镇馆之宝。他逢人就说:“可遇不可求,看来收藏也是缘分。”
  
  一种信任
  
  某地一位老先生,多年来收藏了十几块汉画像砖,用以拓制拓片卖钱补贴生活。那年他家人有病急用钱,不得不卖掉那些砖。他听别人说起,有一个部队领导收藏、保护、研究汉画像砖,就托人捎信给张新宽说: “这些砖和我朝夕相处陪伴我这么多年了,我和它们感情太深了,卖给你使这些砖有个好去处,我愿意,也放心。给我再多的钱也不能卖给那些古董贩子。”听了这番话,张新宽又一次被感动了。信任,让张新宽欣慰和满足。
  
  一个心愿
  
  河南荥阳二十里铺有位姓郭的60多岁农民,是汉画像砖的钟情者,收藏了一些汉画像砖,也买了不少资料,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时常拓些拓片送人。当他听说张新宽专门收藏汉画像砖并准备筹建一个汉画像砖博物馆后,主动跟张新宽联系说: “我这里太偏僻了,自己知识有限,年龄也大了,把这些好东西放在我这里太亏它们了,我想把它们放在你那里,使人们认识到两千年前中国那一段辉煌历史,那是中华民族强盛的起点呀!”这些砖张新宽都买过来了,其中一块砖图案是“孔子问童子”,也是一块难得的珍品。
  
  一家支持
  
  收藏之初,张新宽全家人都反对花钱买那些不能用、不好看、不能吃又没有人懂的东西。那时候,张新宽耳边听到的都是反对的声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品的增加,以及张新宽和朋友们的宣传,特别是张新宽那挡不住也拉不回的执著劲儿,把家人都感动了,逐步由不支持变为大力支持。张新宽的爱人、弟弟、妹妹也都四处打听帮助他寻找藏品,一遇到珍品不惜重金买回送给他,好像他们都成砖痴了。张新宽的三弟说:“大哥的精神使我感动,大哥的执著使我被感染,我也得动起来。”现在张新宽的弟弟、妹妹及妹夫都加入到了张新宽正在筹建汉画像砖研究院的工作中,拓拓片,布展,忙得不亦乐乎。张新宽由衷地说: “说实在的,没有家人的支持,我的收藏绝对达不到今天的程度。”
  
  一份责任
  
  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张新宽深切地认识到,中国民族不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有图像表现的历史,而且图像历史更直接、真实、可靠。他跟不少朋友讲,虽然收藏使他吃了不少苦,交了不少学费,但从未丧失过热情,对汉文化始终保持着一颗沸腾的心。
  回顾自己的收藏经历,张新宽认为有三个阶段。他说: “第一阶段,当知道我的收藏是做了一件有益于中华民族的大事情,我非常努力!第二阶段,当我知道我的收藏不是第一的时候,我格外努力!第三阶段,当我知道我已经是第一的时候,我更加努力!”
  张新宽目前正在呼吁建立“中国汉画像砖博物馆(青岛)”,他认为,汉画像砖可能成为青岛继海洋文化、崂山文化、啤酒文化、奥帆文化之后的又一城市文化亮点。汉文化将极大提升青岛的文化影响力。张新宽同时在筹建占地6亩含有1500平方米展厅的“东方汉画研究院”,作为院校和学者的研究基地。除了博物馆和研究院,张新宽还有出版一本汉画杂志的打算。
  目前,青岛市政府联系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汉画学会、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北京古玩书画城等单位,准备在11月1日举办“首届‘青岛’汉画像砖文化节”,届时将有大批专家、学者、藏家及公众来到青岛,参加这次青岛的也是中国的首届汉画像砖文化节。
其他文献
说起收藏与博物馆的话题,需要回顾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些情况。不妨引用五年前我在《正视民间收藏》一文中的一些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王冶秋两先生倡议并进而要求参与文博工作的同志从此放弃个人收藏,从而更好地‘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工作。这些早期参与文博工作核心的人几乎都是收藏家,他们经过了一定不无痛苦的思考抉择,果然一一提高觉悟,放弃个人收藏,为了崇高的无产阶
期刊
杂项工艺品所涉门类繁多,赏玩性质较强,看似普通的雕刻小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收藏者文化品位的进一步提升,这类文玩工艺品的行情逐年上扬。  今年1月至4月纽约、香港、北京三地拍卖的杂项工艺品,行情较去年春拍更好,颇有转折迹象。特别是已初显头角的文人文玩,在几场重要私人收藏专拍的推动下,更见实效。纽约普孟斐的文房清供专拍,香港苏富比的水松石山房专拍,以及松竹堂珍藏专拍,成为了今年杂项收藏方面的新
期刊
我们注意到,每当论及清代前期书法的方方面面时,围绕顺治、康熙、乾隆三帝的话题总是很多,诸如对当时书法美学趋向的影响、有关书法的诗文议论、书艺修养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却绝少提及雍正皇帝。最典型的是马宗霍先生的一段议论:  清初诸帝莫不工为汉字。世祖尝习黄庭与遗教经,万几之暇,时以奎藻颁赐部院大臣。圣祖则酷爱董其昌书……风会所趋,香光几定于一尊矣。高宗宸翰尤精……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赵书又大为世贵。
期刊
1994年3月27日中国嘉德举办首届拍卖会时,即将中国油画设为一个独立的专场,奠基了油画的市场地位。专拍推出51件拍品,成交36件,选人的作品包括老一辈名家和中青年画家,如吕斯百、吴作人、艾中信、朱乃正等,更多则倾向于中青年一代,如罗中立、尚扬、艾轩、冷军、丁方、张晓刚等人的作品。  近年,中国油画与当代艺术拍场上风云莫测,在中西方文化掮客、投机者、收藏家以及经纪人明目张胆的炒作下,庄家做庄,炒家
期刊
中国的古代文化,其实就是士大夫的文化。这个独特的阶层,是封建社会的精英,是文化的创造者、推动者和传承者。在千百年来的沉淀中,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面的生活格调与精神典范,在纷乱而易于沉溺的现实中向往道德与人格的升华,似乎是历来的文人们最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艺术,恰好是这两个矛盾中间最好的寄托与过渡的方式。  一手好字、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这是古代文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为了功名和
期刊
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12-18日隆重登场(邮品钱币铜镜展拍自2010年5月6日起),涵盖中国书画、瓷器玉器工艺品、现当代陶瓷及雕刻艺术、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邮品钱币铜镜、珠宝翡翠等门类的共23个专场,超过6700余件(其中邮品钱币部分3600余件)拍品将在北京揭开面纱与海内外藏家见面,展拍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中国书画    古代书画部分,数量空前,荟萃了500
期刊
邓丽君的名字,在今天年轻人的眼中,是一个时代的歌后,但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在华语流行音乐的百年历史中,她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人像她那样,这么成功,这么受人喜爱,也从来没有人能像她那样演唱那么多的歌曲,传布得那样广泛。喜爱她的人可以找出万千理由,成为她的拥趸,即便是不喜欢她的人,恐怕也找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反对,因为她有“十亿个掌声”。随着她42岁年轻的生命飘逝了14年之际,这个曾代表着一
期刊
雍正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是一个勇于改革、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的封建君主。雍正皇帝的宝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故宫博物院现存雍正皇帝玺印160余方,包括名号印、斋堂印、记事及成语印。雍正皇帝这批宝玺保留了下来,为我们研究雍正皇帝及当时的篆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珍贵资料。    玺印概况    雍正宝玺分为两个时期:一、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受赐圆
期刊
“行乐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皇家娱乐、休闲生活是其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在中国古代, “行乐图”一类的绘画出现较早。根据唐代《贞观公私画史》,中国最早的书画著录——《梁太清目》就记载了南齐刘填所画的《少年行乐图》。至迟在唐代,就有了以描绘帝王娱乐生活为主题的“行乐图”。此后,表现皇帝闲暇生活的“行乐图”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绘画题材。  根据清史和档案记载,雍正喜令画家为其画像。在《胤稹十二月行
期刊
景泰蓝的学名叫“铜胎掐丝珐琅”。关于它的来源至今还有两种说法。海内说认为我国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这种工艺,但相关的出土文物非常少。海外说则认为是元代忽必烈征战中亚时将这种工艺带回了中国,其制造技艺与艺术创造理念受到中华文化的极大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掐丝珐琅器。可以确定无疑的是,明代景泰年问这种工艺达到了第一个兴盛期,因其釉料颜色以蓝色为主,从此以“景泰蓝”之名盛行宫廷。清代乾隆年间,景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