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在逻辑中的探赜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32319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创作之前,已有动态认知逻辑、信息流、公开宣告等这些概念,作者把这些概念整合在一起用来在逻辑中,从认知逻辑的角度对信息流进行探讨。文章考察了信息流动的几种常见形式:观察中的信息流;交流中的信息流以及公开宣告中的信息流。在此基础上,研究完善信息流的两个刻画系统:动态认知逻辑中的公开宣告逻辑系统与步进逻辑系统。并对公开宣告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证明。文章通过实例来对信息流动形式以及其刻画系统进行详细说明。此外,通过对互知推理与信念修正过程的刻画,展现了在逻辑中对信息流刻画的意义。最后,本文对已有的公开宣告逻辑系统与步进逻辑系统的研究进行总结,说明它们的优劣及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关于古代日本的道教,下出积与曾指出日本只存在通过外来移民流传至日本民间的民众道教。但是,“民众道教”这个概念的使用并不一定恰当,道教要素在日本也不仅仅流行于民间。作者认为,道教或道教要素在日本的存在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对道教或道教要素的认识程度与解读方式。本文以古代日本的文献史料、出土文物为中心,通过与同一时代中国、朝鲜半岛等相关资料的纵横比较,结合当时的东亚历史背景,考察了道教要素传入古代日
色诺芬的名著《居鲁士上行记》是政治哲学的重要文本,它虚构了哲人的政治经历,以此从理论上探究哲学与政治之间相处的限度。本论文从“虔敬”这一角度来切入主题,因为在古希腊,宗教与城邦政治绞缠在一起,政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宗教生活,虔敬是邦民的美德。就哲人的本性而言,哲人色诺芬不可能信仰宗教,然而《上行记》中的人物色诺芬几乎始终如一地表现成一位虔敬的统治者。为了探寻哲人色诺芬为何在政治实践中贴近宗教传统
学位
根据当代非形式逻辑家的观点,论证应当包括三个层面,即作为结果的论证、作为过程的论证以及作为程序的论证,因此,论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论证是指作为结果的论证,而广义论证包括着上述论证三个层面,修辞论证概念正是建立在广义论证基础之上的。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修辞学到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都与论证的分析与评价密不可分,不过,经典修辞学和论辩术的关系显然不如新修辞学那么紧密。根据修辞学论证评价理论,论证分析有三
学位
从民国至今,荀子思想的各个方面都以人性论、认识论、社会政治思想等专题化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荀子》单篇文本及其相关思想的研究虽有所开展,但远没有得到重视。论文以《荀子·礼论》单篇文章为中心,研究其思想结构及其在两汉的影响。  论文重组了《荀子·礼论》文本的论说顺序,按照辩说内容和主题的不同以及与“礼”的主题论说的关系远近,将《礼论》分为四个主体部分和一个次要部分。主体为先王制礼说,礼之本质、制
学位
在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北美生态学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立足独特的视角,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析,重塑了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基础,揭示了马克思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在唯物主义自然观方面,福斯特通过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研究、费尔巴哈自然的优先存在的探讨、达尔文自然选择结果的讨论,重塑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福斯特通过对马尔萨斯人口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寻求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奥秘的第一个发现。在写作此书之前,马克思基本上还是用黑格尔哲学解释世界。“莱茵报”的政治斗争让马克思深切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发现黑格尔的法哲学根本无法解决物质利益领域的难题。加上法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问题带来的苦恼,马克思毅然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在克罗茨纳赫研究、摘录并整理了大量的系统的历史资料,对所有制、国家与法、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问题进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实践家,其名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主要论述了中、西、印不同文化的特征,他根据人的“意欲”不同,提出了“三大路向说”。梁的这些表达是在五四时期文化论争中激发出来的,这些争论能深刻地反应梁的早期文化思想。  历来的学者研究梁漱溟的思想,多是对梁漱溟思想的总结,采取的是纵向的研究方法。本文则是从横向的角度出发,采取的是比较的分析手法,着重通过梁漱溟在传统文化上对胡适的批评,
“忠恕之道”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贯穿于他的仁学思想的方方面面。它提供了一种行仁的具体实施标准,但又不仅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也是儒家圣人理想的一种表现,所蕴含的是人类基本的道德精神,所彰显的是人类内在的理性和良知,代表着先秦时期个人意识的觉醒,它把人从天的权威与神圣下剥离出来,成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上达儒家理想中的天道的独立个体,可以说,忠恕之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了对一种他人的
学位
对专名的涵义与指称,在逻辑学领域历来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弗雷格、罗素等人提出“描述理论”,克罩普克、普特南等人主张“历史因果理论”,塞尔则提出了“意向性理论”。  一方面,无论是“描述理论”,还是“历史因果理论”都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既有来自于理论自身的不足,也有来自于同常语言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另一方面,以往的专名指称理论基本上都局限于对专名形成之后如何指称对象进行研究,而很少对专名
学位
论文主要围绕推定概论、推定的逻辑基础分析、无罪推定的分析概述、无罪推定的价值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文章的第一部分推定概论中,对比推定与推理、推定与拟制的关系得出推定的定义,进而对推定进行合理分类。第二部分是从多角度对推定进行逻辑分析,从而概括推定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对无罪推定的研究情况作一个概述,新颖之处在于从非单质逻辑角度分析无罪推定。第四部分是从法律推定对证明责任以及对自由心证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