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雍正皇帝像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1_sheng2_wo3_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尊泥塑像,被认为是雍正皇帝本人的写真。此像脸较长,眉毛疏秀弯长,并且有一明显特点,就是在外侧约三分之一处有一块颜色特别淡的标志,眼睛较小但黑色眼球很有神采,双耳较大耳垂圆润,轮廓清晰,高鼻梁,大颧骨,双唇紧闭嘴角内收,唇上有稀疏胡须。头戴红缨绒帽,内穿杏黄色镶边蟒袍,外罩蓝色四凹如意云纹对襟褂,右手平放膝上,左手略翘起,拇指与食指结成环状,有木质如意可捅于环内,双腿叉开,穿青色皂靴,端坐于檀香木圈椅之上。虽然这尊泥塑像是清官旧藏之物,但与其他雍正画像相比,显得很年轻,没有那种常见的慈祥和蔼的老者气质。那么这尊泥像究竟是不是雍正皇帝本人的塑像呢?
  
  胤稹做皇子时的塑像
  
  这尊泥像在文物藏品账和《故宫一级文物藏品档案》(以下简称《档案》)上,都名为“雍正泥像”,但雍正泥像名称从何而来却没有记载,也没有人对此进行过认真的考证。《清世宗实录》卷一描述雍正皇帝“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丰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凝”。清代历朝《实录》中对皇帝体貌的记载不乏宣扬真命天子的奉承套话,不能完全为凭。然而这段描述与这尊泥像进行对照,确也吻合,比如泥像的鼻梁很高,而且耳朵也较大,眼睛虽小但很有神采等等。《档案》中虽然没有名称的来源,却有一段上世纪六十年代唐兰、杨伯达、步连生先生对这件文物的鉴定意见: “根据雍正画像看,塑像极神似,是我国仅存的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的捏塑艺术品。”目前流传下来雍正画像数量很多,但《档案》中所提到的与画像作对比,是说明塑像与画像很相像,前提不存在有对雍正泥像名称的质疑。
  故宫博物院建院之初,清室善后委员会曾经组织人员对清官遗留物品进行过彻底清点,清点的物品是按照放置的地点统一编号,并制成《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以下简称《点查报告》)出版。在文物藏品账上可以查到这件泥像当时的编号是“咸一。二”。“咸”字号为寿皇殿内物品,《点查报告》上面的名称是“世宗泥像” (《点查报告·寿皇殿》,第六编·第一册)。清官旧藏文物上面多拴有黄条,用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物品的名称和来源等,另外《点查报告》还记录这尊泥像附有匣盒,常见的匣盒上也要书写名称。推测《点查报告》中的名称来自于这些记录,但遗憾的是这些历史物证现在并没有找到。
  清室善后委员会为了保证点查清官物件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纰漏,特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12月20日议决通过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官物件规则》。其中对点查时要保持物品原位作了特别的规定,比如第八条中就有“点查物品时,以不离物品原摆设之地位为原则,如必不得已须挪动地位者,点查毕后即须归还原处。无论如何不得移至所在室之门外”。根据这样的规定推断,当时点查清官物品时,一定要按照摆放情况顺序进行清点,这样才不会出现遗漏,也就是说在《点查报告》中编号相邻的文物应该是摆放在一起的。按照规定参加工作的人员以及当天点查的文物都要做详细的登记,并制成表格附在《点查报告》之后。表格中记录,成七八至成一○八号内的文物是民国十七年12月2日下午萧瑜、单士魁、董寅复等人参与点查的。在这一天与咸一○二“世宗泥像”同时被点查并与之相邻的两件文物分别是成一○一“世宗神龛”和咸一○三“孝圣宪皇后神龛”。这两件神龛外形规格完全一样,上面分别用汉字书写“世宗宪皇帝大恩皇考圣灵之宝位”和“孝圣宪皇后大慈皇妣圣灵之宝位”,明显是一对成组文物。咸一。二“世宗泥像”序号插在其间,说明了它们的摆放情况。
  顺序下排是咸一○四“硬木桌”,现在故宫博物院文物账上的名称是“紫檀长桌”,被作为家具存放于生活用具库;咸一○五“雍正相”,现名《清人画胤稹朝服像轴》,存放于古书画部库房。这尊泥塑像高32厘米,宽14.3厘米,两件神龛均通高33.8厘米,宽15,1厘米,神龛的高度与泥像的高度可以匹配,3件文物宽度相加将近100厘米。紫檀长桌的长度是157,5厘米,宽56厘米,高87厘米,摆放这3件文物从视觉上看应该是完全合适的。《清人画胤稹朝服像轴》纵272厘米,横190,5厘米,宽度超过紫檀长桌的长度,可能悬挂在附近。这尊泥像与雍正和雍正后神龛摆放在一起,附近还供奉着雍正朝服像,能够放置在这种环境之中,也只能是雍正塑像才会如此。
  咸字二号是一件硬木雕龙大立柜,从《点查报告》记载情况看,内中所放大多是雍正皇帝和他的皇后们的画像,其中咸4《胤稹半身洋装像》是一件雍正本人的肖像画。此画对人物面部细节的刻画,比如像眼袋那种松弛的肌肤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对人物神态特征的把握等方面都能看出这是一幅深受西洋绘画技巧影响的写实作品。从画面上看人物所显示的年纪较大,应该是胤稹当了皇帝之后的画像,但与这尊泥像相对照,可以发现二者在很多地方都非常一样,比如脸形都较长,都是高颧骨,大耳朵,眼睛炯炯有神,鼻梁都在内眼角下方处高高隆起;特别是疏秀弯长眉毛外侧,都有一处颜色显得很淡的标志。可以看出二者几乎如出一辙。其他画像也都如此,特别是反映雍正皇帝行乐的画像,这类画像更为写实,尽管它们各自反映的年龄不同,但都能找出非常多相像的地方。几位先生在《档案》中交口称赞这尊泥像与画像极为神似,是完全有道理的。
  故宫博物院织绣组研究馆员张琼看过这尊雍正泥像后认为:“其所穿吉服不是一件完全合乎规制的服饰,似乎更应称其为‘如意服’,可能是在其身为皇子时所作。”《清史稿》记载皇子“蟒袍亦金黄色,片金缘,绣文九蟒,裾左、右开”(赵尔巽《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二》)。织绣组研究馆员严勇也认为这尊泥像内穿的杏黄色蟒袍是皇子所用。雍正皇帝45岁才登上皇帝的宝座,而这尊泥塑像看上去却显得很年轻,从年龄以及服饰推断,应是胤衬做皇子时的塑像。
  
  雍正塑像为什么放在寿皇殿
  
  那么一尊雍正皇帝作为皇子时候的泥像又为什么会被摆放在寿皇殿呢?寿皇殿在清代的主要功能又是什么呢?
  寿皇殿原在景山东北,是已故皇帝灵柩暂放之所,雍正帝在此收藏康熙帝画像,乾隆时期将其徙建到现在所在之地,之后根据乾隆旨意将寿皇殿改为清皇室存放历代列皇、列后圣像的地方,成为祭祀瞻仰皇室祖先的主要场所。
  这里以《平安春信图》为例,探究其是如何辗转到寿皇殿的过程,以作为这尊雍正泥像进入寿皇殿的参照。《平安春信图》在《寿皇殿尊藏圣容黄册》中的全名是《高宗纯皇帝圣容一轴——平安春信图》。画中的两个站立的古装人物,一位稍高显得年长,一位稍矮非常年轻,由于画面上有乾隆皇帝自题的一首诗文:“写真世宁擅,绩(绘)我少年时,入室幡然者,不知此是谁?”
其他文献
1994年3月27日中国嘉德举办首届拍卖会时,即将中国油画设为一个独立的专场,奠基了油画的市场地位。专拍推出51件拍品,成交36件,选人的作品包括老一辈名家和中青年画家,如吕斯百、吴作人、艾中信、朱乃正等,更多则倾向于中青年一代,如罗中立、尚扬、艾轩、冷军、丁方、张晓刚等人的作品。  近年,中国油画与当代艺术拍场上风云莫测,在中西方文化掮客、投机者、收藏家以及经纪人明目张胆的炒作下,庄家做庄,炒家
期刊
中国的古代文化,其实就是士大夫的文化。这个独特的阶层,是封建社会的精英,是文化的创造者、推动者和传承者。在千百年来的沉淀中,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面的生活格调与精神典范,在纷乱而易于沉溺的现实中向往道德与人格的升华,似乎是历来的文人们最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艺术,恰好是这两个矛盾中间最好的寄托与过渡的方式。  一手好字、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这是古代文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为了功名和
期刊
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12-18日隆重登场(邮品钱币铜镜展拍自2010年5月6日起),涵盖中国书画、瓷器玉器工艺品、现当代陶瓷及雕刻艺术、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邮品钱币铜镜、珠宝翡翠等门类的共23个专场,超过6700余件(其中邮品钱币部分3600余件)拍品将在北京揭开面纱与海内外藏家见面,展拍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中国书画    古代书画部分,数量空前,荟萃了500
期刊
邓丽君的名字,在今天年轻人的眼中,是一个时代的歌后,但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在华语流行音乐的百年历史中,她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人像她那样,这么成功,这么受人喜爱,也从来没有人能像她那样演唱那么多的歌曲,传布得那样广泛。喜爱她的人可以找出万千理由,成为她的拥趸,即便是不喜欢她的人,恐怕也找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反对,因为她有“十亿个掌声”。随着她42岁年轻的生命飘逝了14年之际,这个曾代表着一
期刊
雍正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是一个勇于改革、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的封建君主。雍正皇帝的宝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故宫博物院现存雍正皇帝玺印160余方,包括名号印、斋堂印、记事及成语印。雍正皇帝这批宝玺保留了下来,为我们研究雍正皇帝及当时的篆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珍贵资料。    玺印概况    雍正宝玺分为两个时期:一、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受赐圆
期刊
“行乐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皇家娱乐、休闲生活是其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在中国古代, “行乐图”一类的绘画出现较早。根据唐代《贞观公私画史》,中国最早的书画著录——《梁太清目》就记载了南齐刘填所画的《少年行乐图》。至迟在唐代,就有了以描绘帝王娱乐生活为主题的“行乐图”。此后,表现皇帝闲暇生活的“行乐图”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绘画题材。  根据清史和档案记载,雍正喜令画家为其画像。在《胤稹十二月行
期刊
景泰蓝的学名叫“铜胎掐丝珐琅”。关于它的来源至今还有两种说法。海内说认为我国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这种工艺,但相关的出土文物非常少。海外说则认为是元代忽必烈征战中亚时将这种工艺带回了中国,其制造技艺与艺术创造理念受到中华文化的极大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掐丝珐琅器。可以确定无疑的是,明代景泰年问这种工艺达到了第一个兴盛期,因其釉料颜色以蓝色为主,从此以“景泰蓝”之名盛行宫廷。清代乾隆年间,景泰
期刊
张新宽先生,中国著名汉画像砖收藏家。1950年生于河南汝州,毕业于解放军炮兵学院、郑州工学院。1968年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汉画像砖,迄今有藏品万余方。张新宽现居山东青岛。创有崇汉轩汉画博物馆、东方汉画研究院。现为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碑帖研究委员会汉画研究部主任、青岛收藏与鉴赏研究协会会长。  张新宽先生主办的崇汉轩汉画博物馆
期刊
“春华秋实”的雍正大展    10月7日,海峡两岸故宫文物时隔一个甲子后重新聚首。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六十年来首度合办的展览“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开展。  今年可说是两岸故宫的“破冰”之年,2月、3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后率团互访,拟定出八项交流共识。其中一项是“建立展览交流机制”,“雍正大展”就是两岸故宫开启“务实交流”后交出的首张亮眼的
期刊
雍正帝执政的时间虽只有十三年(1723—1735年),但他承袭了乃父康熙帝的余荫,大刀阔斧,打击政敌,整顿吏治,设立军机处,致使皇宫内外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就其功过来说,功绩乃是主要方面。他承上启下,励精图治,革除旧弊,办事雷厉风行,“圣祖(康熙)政尚宽仁,世宗(雍正)以严明继之”(《清史稿·世宗本纪》),不愧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继雍正朝短暂的整顿之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谨严有序,迎来了中国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