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情怀、文史笔意与庄禅智慧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圳文坛,王国猛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一位文学新星,是一位颇具古典情怀与文史笔意的学者型作家。他曾是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系统地进行过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训练,也是一位创意写作的博士。难能可贵的是,他早年从事的是地质科学研究,尤其着力于岩浆岩研究,探索地球内部的深层奥秘,领略世界屋脊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这样一种难得的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可谓“河山满视野,天地入胸怀”。这使王国猛培养了一种胸有丘壑的云水襟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王国猛从江右调入鹏城,参与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见证了深圳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宏伟历程,丰富了人生阅历,把火热的青春岁月献给了特区的经济建设。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之余,王国猛又跨界从事诗歌散文创作。这几年,他转行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可见王国猛的知识背景渊广,人生阅历丰富。他跨界游走于神奇的自然科学与深邃的社会科学之间,十分难得。
  现在,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文史随笔集又摆在案头。《今日方知我是我》是一本文史随笔集,收有作者近年来所写的100多篇文史随笔。这本书写的范围虽然很广,但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国猛通过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风云人物的精彩或平凡故事,所表达的那种对沧桑历史与人生况味的深刻反思,充满了深邃的老庄智慧,是一种人木三分、深邃而有灵光的哲学透视与人生思考。所以,广义地看,王国猛的这些文章,也可称为是一种文化散文、历史随笔或哲理散文。
  本文重点从道家哲学的视角谈一谈对《今日方知我是我》一书的理解。关于人生哲理的深邃思考是这本文史随笔集的最大特点。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思考最多、最深的就是关于“我”的哲学命题。
  在《今日方知我是我》《所为何来与无所从来》《忘我地活着》《一千六百六十三年前春天的那场盛会》等文中,作者思考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一系列关乎人的生存本质的哲学命题。这些哲学话题虽然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真正思考过的人极少。作者以《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为例,详细分析了这个草莽英雄“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对自我心灵的认知过程。王国猛对鲁智深人生道路的分析与评点可谓入木三分、鞭辟人里。作者认为,鲁智深内在的心灵禀赋与佛性十分契合,所以,虽然他“一生纵横江湖,杀人无数,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智取二龙山,是个讲义气、有血性的英雄豪杰,出家为僧,是个酒肉和尚,吃过斋、念过佛。但是,他不重名利,心地善良,崇尚正义,简单明了”。这样,一旦本性回归、人性复苏,便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功德圆满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看来王国猛是很认同亚圣的这一观点的。
  人类认识自我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庄子》里有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叫“濠梁之辩”。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这是2500年前两个智者对于一个看起来很平常的话题的辩论,充满庄禅意味。他们的辩论谁是谁非,谁输谁赢,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呢?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包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从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看你理解问题的历史深度。或许,没有“唯一”,才是人在自然中呈现的真实镜像与生存之“道”吧?
  认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等哲学命题,其实也是在探求“道”的本原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有一种永叵性,又有一种神奇性,是玄妙、精深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对“道”的描述。老子强调“道”的作用广大无垠而神秘。道,说起来好像很空,很虚,很抽象,不着边际,但它对人的作用却很广大,似乎没有极限,是那么渊深啊!道就像是万物的本源,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是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由谁产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其实,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一我往哪里去?”等哲学命题,正像“道”一样玄妙而幽深,令人费解。
  从道家哲学看,老子提出“道”,而且“先天地生”“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样,“道”成了天地万物的本原,“道”先于天且高于天。而且,老子开始对社会人事进行充满智慧的思辨,他认为如果君王能做到“无欲无私”“虚静无为”,则“民自化”,国家就能大治。后继的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他的学说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庄子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心机。既如此,就用不着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庄子《齐物论》是讲人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你自己。这使我们想起“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梦蝶”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生活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而在大千世界,人从自然中来,还要复归自然中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也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这正是道家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道家看来,“我”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从自然中来,最后,“我”在经历一番生命运动之后,仍然要再回到自然的怀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关乎人的生命本質的问题,如果从老庄哲学去解读,也许更能接近真理本身。   在《所为何来与无所从来》中,王国猛对“人生在世,所为何来”这个旷古命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贯穿着比较深厚的道家哲学思想。王国猛说:“人作为动物,来到这个世界,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象,正像其他动物的绵延繁殖,或者像花草的生长凋落,有了新陈代谢,才有大自然的流动变化。”这正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生的意义何在?生老病死,人生就是一次艰难的旅行,目的地是死亡。生死问题,一向是哲学的最高命题,是人类的终极拷问。”“人生所为何来?浮名终究要归于幻灭,金银终究要化为尘土。成功无非名利的叠加,得意只是心灵的短暂慰藉。所谓财富,是对俗者的欲望麻醉;所谓寄托,是对清流的精神虚化。这一切,都无法解释人生所为何来,而我们却津津有味地活在蒙昧之中。”
  在《忘我地活着》一文中,作者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不过是天地一存在,与一树一鱼一沙鸥没什么区別,自然之物而已。风来随风摇摆,月出披光迎素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而人类在现实的功利面前,太突出自我的感觉与享受了。“而自我意识的觉醒,打破了世界的平衡,损毁了内心的宁静。处处都有我,时时突出我。我似乎成了万物的主宰,天地之灵。无形之中,我便高大起来,无物可及。”王国猛对这种人类过分看重自我的“自大”现象进行了善意的提醒与无情的批判,从佛教角度将之视为“我执”——“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放不下自己,心中住着非常大、非常重的‘我’”。所以,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忘我才会带来快乐,才会活得轻松。王国猛认为:“忘我在艺术上是一种幸福。”“无我,唯美,水乳交融,万物和谐,方为上乘。”他对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到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种艺术境界进行了分析,认为“无我之境”胜过“有我之境”,因为“无我,才与天地融为一体;无我,才韵味十足;无我,才自然逼真。”这是很符合道家哲学思想的。
  说起“有我”“无我”的话题,在《庄子》里有一篇关于列子的哲学文章,就谈到了认识自我的问题。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高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人无意于求名。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平只做过宋国的地方漆园吏,生活非常清贫,但他的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的精神自由。尤其是《逍遥游》,更畅明了道家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与精神信仰影响巨大,如屈原、嵇康、阮籍、陶潜、李白、曹雪芹等文人身上均有庄子的思想痕迹。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王国猛从老庄哲学切人,深入人的本质问题,充满哲理的睿智光芒。在《今日方知我是我》一文中,王国猛对现代人迷恋于名利场而迷失了自我的行径做了辛辣的粉刺与批判:“现代的人,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寧愿丧失自我,泯灭自尊,哪管我是谁?对自己认识不足,自然不知到底追求什么,人生不过是一笔糊涂账。终其一生,也不知究竟所求为何,岂不悲哉!”这其实指出了一个人人躲不过去的、如何看待名利的问题。关于这点,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强调淡泊名利,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不必过分或刻意地去追求什么名与利。人生一旦有所得失,也没必要惊慌与狂喜。老子在《道德经》里谈到人不要“宠辱若惊”,不要“贵大患若身”。老子告诫君王必须时时处处虚静处下,无私无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如此,才能内无患而外有天下。无欲的表现是爱惜身体,不要让外在的利诱损害了身心的健康。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从事物过盈过盛都不可长久的事例,说明物极则必反,知止而不殆的“道”理。告诫君王如果私欲太盛,骄奢过度,必然会招致灾祸。只有退身隐后,柔弱处下,才能长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通过“知人”与“自知”的对比,强调了人在世上自我修养的重要意义。所以,“自知”即是了解自我的过程。
  王国猛的多篇文章,对人生生死等问题的思考有着较深厚的道家思想的影响。王国猛可谓读透了老庄哲学,深谙其中的道理。在《一千六百六十三年前的那场盛会》中,他认为兰亭雅集抒发了旷古幽思。由王羲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人生最高哲学命题,他联想到:“人生最大的事情还是生死,不管寿命长短,都要归于寂灭,想来都让人惆怅心痛。盛宴聚会都会消散,良辰美景终将幻灭。兴尽悲来,盈虚有数。”在《名著士林的两个梦》中,贯穿了一种“儒道互补”的思想。作者由“南柯一梦”“黄粱美梦”说起,表达了对追逐功利之后人生空幻的思考。最后归结为:“人生如梦,为欢几何。再好的梦,终有梦醒时分,再完美的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梦,终究是要曲终人散,归于沉寂的。无论是南柯一梦还是黄粱美梦,到最后都以破灭告终,繁华风光的一生,终免不了烟消云散。”这充满悲观情调的议论却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难道不是吗?这让我们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这首《好了歌》渗透着强烈的看破红尘、看透人生的虚无、空无思想。人生是一场梦,最后全是“荒冢草没”的悲剧结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又让人想起马致远的《夜行船.秋思》,也是那般悲观失望,面对“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的残酷竞争人生,面对“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的忙碌而奔波的痛苦人生,马致远心情很悲凉地感慨道:“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豪杰,死后的坟墓都成了野兔、狐狸出没的荒凉野地。人生就是如此的短暂与悲凉,痛苦与忙碌占了人一生的主要时间,“没多时好天良夜”。所以,就应该做到,“天教你富,莫太奢。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今日春来,明朝花谢”,“眼前红曰又西斜,疾似下坡车”,就应该“急罚盏夜阑灯灭”,否则,“不争镜里添白雪”。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休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这是马东篱在饱经岁月折磨后所大彻大悟到的人生哲理。人生如梦,苦多福少,如白驹过隙,要及时行乐。青史留名,功业不朽,到头来都是一场虚幻,秦宫汉阙成为一片放牧牛羊的衰草原野。帝王豪杰的功业尚且化为乌有,更何况看钱奴的万贯家财。可叹人生在世,只有睡觉时才得安宁,天一亮便有万事干扰不休。
  所以,人生如梦、短暂易逝的悲观主题,从老庄以来,直至元代马致远、清代曹雪芹,都在笔下进行了淋漓深刻的表现。熟读古书、深谙文史的当代学者王国猛当然免不了受到这些先贤哲人庄禅思想的影响。他感叹道:“浮名浮利浓如酒,醉得人间死不醒。然而尘世之中没了名利诱惑,也就换了世界,大家都羽化登仙了。毕竟能够勘破浮华的人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踊跃于名利一途:四十年来公与侯,纵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向先生借枕头。”人生短促,切勿浪费。所以,道家主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我是谁?”庄子《逍遥游》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不再有“我”,神人应听从自然,完全拋弃“功业”之心;圣人深明事理,也应完全拋弃“声名”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这是道家哲学理念的内核,对王国猛的文史随笔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盛极而衰》《人生得意须尽欢》《忘我地活着》等篇中都有体现。可贵的是,王国猛写这些文章,并不是教^颓废、悲观,不去奋斗,而是通过道家哲学的诠释,警醒世人,不要让我们当代人帥心灵太累,应该追求一种道家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
  王国猛温善敦厚,却满脑子智慧的因子。他经常在手机微信圈中发表一二百字左右的哲理性小品文,虽为蕞尔短章,却字字珠玑,充满哲思与禅意。他的文史随笔集《今日方知我是我》一书所思考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生哲学命题,自然是博大精深的,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代代哲人志士所孜孜矻矻地追问、探讨的永恒人生话题。从此书中许多篇章可以看出,作家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之深,使这本文史随笔集渗透着一种庄禅的机灵与睿智,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可以说,古典情怀、文史笔意与庄禅智慧,就是这本《今日方知我是我》留给读者的最深印象与最大特点。
其他文献
坦白地讲,我并非一个疯狂的诗歌追求者,也很久没有安静地读诗了。然而,我有幸终于找到一个非常适合的时间,认真地阅读了《在陌生人中旅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诗集中的每一首诗。在阅读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了某种吸引,那种素朴而有力地凝结于诗行中的理性的吸引。这种理性不仅体现在诗人对于自我日常生活的反思与回望中,也表现在他对于大千世界自然风光与俗世景观的关注里,还闪烁在他对于异国风物与现代艺术的
期刊
平仄练习  为了能够真正掌握这些规则,还要做些练习,先把格律诗的八种平仄谱式一一写出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各有四种谱式,即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什么叫平起?什么叫仄起?不是第一个字平声叫平起,而是指第一个节拍的节奏点(即第二个字)是平声就叫平起,第一个节奏点是仄声的就叫仄起。“空山新雨后”的“山”是平声,就是平起,“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是仄声(古音读入声),就是仄
期刊
中国电影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于思想导向、对于社会效益、对于文化精神的追求。作为一个被不断强化的对于中国电影的时代律令,它已经超过了我们对于票房业绩、对于经济效益、对于市场规模的诉求,并且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要务。就女口何实现当前中国电影的历史使命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本刊与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一起,共同邀请电影界几位专家、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学界通常认为《庄子》三十三篇中最重要的是《逍遥游》《齐物论》两篇。陈柱《阐庄》说:“故庄子之书,大旨尽于内篇,而内篇中之最要者,则《逍遥游》《齐物论》者两篇而已。”冯友兰说:“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之中。”那么,《逍遥游》与《齐物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有学者把《逍遥游》和《齐物论》对立起来,认为逍遥和齐物之间存在不可调解的价值悖论;也有学者以为两篇之间是一种主从
期刊
曼叔,你怎么能不告而别?我们不是说好要在四五月聚会北京吗?你在电话里说:“好久不见了,等我在香港艺发局申请下来《文学评论》能够继续出版的资助,即赴北京,拉上陈漱渝,我们好好聊一聊,乐一乐……”  可是,我等到6月4日,还没有你的消息;当我正要给你发微信询问何时来京时,《香港文学》总编辑周洁茹女士给我发来噩耗,说你走了。因为微信多有不实,于是又问她所言是真是假。她马上回信说:“真的!2019年6月2
期刊
第一章 霍金之死  2018年3月14日,霍金先生去世。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科学巨人之一,他的去世引发了各界极大的关注。  对于仅仅知道霍金的名头而对他的伟大建树不甚了了的大众而言,恐怕更多会在意霍金极为奇巧的生日与忌日。而对霍金之死报道的种种文字里,自然也不乏专门追逐奇巧的花边写作。  霍金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一天,正好是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去世300周年忌日;而霍金去世之日,又恰恰是伟大的科
期刊
业内人士如陈子善教授早就习惯于将古远清教授称作“古老”,在他并不是真正应该被称作“古老”的时候;现在年届耄耋,可以称“古老”的时候,我仍然觉得他很年轻。  他的性格非常年轻。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副从不显老的面庞堆积着顽童似的笑。我不能确切地记得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认识古老,我的印象是在北京和平里的一个招待所,在一个有些昏暗的楼道里,来自江苏的刘红林向我介绍了一起来开会的古老。那时他们好像是参
期刊
2019年11月27日至29日,湖北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武汉举办了“当代湖北文艺理论批评与实践座谈会”,我有幸参加了这个会并做了主题发言。在这个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寿登耄耋的古远清先生。他端坐在我斜对面,面庞红润,目光炯炯,双眉紧蹙,神情焦灼。挨着他的由左往右依次是张玉能、陈美兰、王先霈、於可训等老先生。对于这些老先生的著作及重要文艺理论批评思想和观点,如我等晚生后学肯定是当作教科书来拜读和学习的。至于
期刊
摘要:《眼中》写于金亡之后,诗歌选择了下层、上层两种视角,既看到百姓的苦难和士人的沦落,又看到有人依附蒙古、追求富贵或乘乱而起、割据一方的乱象。时事的纷乱也让他这位本想有为于世的人寒心,想到要早作归计。《山居杂诗》作于嵩山时期。山居环境和山村生活,使诗人在对自然景、自然物的感受中,获得了外在景物与内在心境的一致。《范宽秦川图》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采用歌行体的形式,由画中秦川到画外秦川,由所见到所思,
期刊
我认识古远清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思想解放、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1984年我和他一同出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兰州年会。当时的他,还远没有后来的知名度,我在学界也是初出茅庐。我们俩年龄相仿,他比我大一些,都是大学刚毕业就遭遇了十年蹉跎岁月,新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愿意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文学做些事情。他是广东人,长期在武汉学习与工作,操一口带着湖北味的普通话,虽不标准,但
期刊